本书旨在论述关于现代灵魂与一种新的审判权力之间相互关系的历史,论述现行的科学—法律综合体的系谱。在这种综合体中,惩罚权力获得了自身的基础、证明和规则,扩大了自己的效应,并且用这种综合体掩饰自己超常的独特性。
福柯称此书为“我的第一部著作”,历史学家彼得·盖伊则将《规训与惩罚》描述为福柯的关键文本,认为它影响了19世纪监狱理论与实践的学术研究。事实上,该书自出版以来,在哲学、政治、历史乃至建筑、艺术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灵感的源泉。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20世纪极富挑战性和反叛性的法国思想家。青年时期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以后曾担任多所大学的教职。1970年起任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直至去世。
福柯的大多数研究致力于考察具体的历史,由此开掘出众多富有冲击力的思想主题,从而激烈地批判现代理性话语;同时,福柯的行文风格具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讲究修辞,饱含激情,这也是他在欧美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
时间:2018年10月21日星期日15:00——17:30 地点:梅园书房 主讲:蓝江 南京大学哲学系 评议:杨渝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研究所 蓝江老师首先介绍了福柯的学术地位:福柯作为二十世纪下半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研究范畴并不仅仅局限于现代意义上的单一性学科,这...
评分 评分最初接触到福柯,是在师兄那儿先借到的一本《福柯思想肖像》,作者就是刘北成,深入浅出,既综合又条分缕析的介绍了福柯的学术生涯和思想轮廓,当然还有他的私生活。关于学界这样一个难以归类的思想家,读完之后让我顿时对福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感觉刘北成一定对福柯有着...
评分(应学校读书会的要求而提交的读书笔记,啦啦啦) “如果这意味着写一部关于现在的历史,那才是我的兴趣所在。” ——福柯 作为《惩罚与规训》的读书笔记,在本文的结构上将会不同于原书安排的结构。这意味着本文将不按照原书的结构顺序依次概括、解读,这毋宁说是一种对原作...
评分一、概述 从《疯癫与文明》到《规训与惩罚》,福柯对特殊的少数群体似乎总有一种深刻的关怀。按北成老师上课的说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部分被留下来,被边缘化,成为社会中的少数群体。其他学科,如经济学,追求效益最大化,因而这部分少数群体就自然而然地被忽视了...
福柯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揭示了这样一种现实:无论如何,我们都处于权力关系的运作中,规训与惩罚的变迁,就是权力作用于人之手段的变迁。规训及惩罚,它既将每一个人作为机器中不停运作的齿轮,又不时地往里面添加上好的润滑剂,让你察觉不到它对你日复一日的打磨;它不是彻底的理性“设计”,而是现代化建造的必然结果;它不是人们对于“自由”的追求或反抗“暴力”的产物,而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稳定的内在革新;它也不是对某种行为的“补偿”,而是对行为的创造性“修正”。这种温和的“修正”,起到了比暴力的“抹杀”更好的调教作用,它最终的指向还是致力于创造人——他们终于对于权力心悦诚服地顺从。
评分大聪明
评分在福柯的理论架构中,人的主体性情境比在拉康精神分析体系中显得更为绝望和压抑;如果说拉康仅仅结构了一个注定要被心理性阉割,被“菲勒斯”即阳具的能指所牵引和摆布并伴随着原初性实在界创伤的奄奄一息的主体的话,那么主体在福柯这里更被贬损成一文不值的被“权力-知识”和规训技术等一整套战略措施所建构出来的现代肉体与灵魂;他考察了现行覆盖全社会并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到所有角落的惩罚权力与规训技术的系谱,生动而颇具震撼力地论证了人如何生而负枷锁;那么,还有出路吗?
评分从古代的酷刑到如今的规训,披了一层人道主义的光辉下,内核并没有改变。不过是,对特定群体和个人的从宏观到微观、从肉体到精神、从割裂的到整体的,辅之以心理层面的控制与驯服,进入了无形的权力震慑之中,是一种高超的技术。 不止刑罚、监狱适用,不得不承认它普遍存在于各种群体和社会制度之下,而这也是必然的。
评分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