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 第1版, 平装,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熊逸 ,中国当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一位思想隐士,隐于市而专心著书的人。
熊逸是一个笔名,只有极少的人识得他的庐山真面目。
他坚持用这个笔名解剖中国传统文化,用学贯中西的现代视角反观中国人的文化祖国。他把这个笔名看作自己宝贵的生命财产。
已出版作品:《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王阳明:一切心法》《思辨的禅趣:〈坛经〉视野下的世界秩序》《道可道:〈老子〉的要义与诘难》《逍遥游:当〈庄子〉遭遇现实》《孟子趣说》等。
在“得到”APP开设有文化专栏“熊逸书院”,主讲中西文化经典,富有思想内涵与知识含量,深受听众欢迎。
罗兰夫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曾有一句著名的喟叹:自由啊自由,古今天下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但此时若将上文的“自由”换成“正义”,好像也很恰当。自从有人类伊始,人类就一直在关注着公理和正义的问题,但实际上,类似的诘问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标准答案。著名的哲学思想实验“...
评分 评分 评分一直以来都以解读中国古代思想为自己特色的熊逸,这一次却突然谈起了“正义”问题,这让我在初见本书时难免惊讶。而书名和副标,更是让我忍不住心想:“莫非熊逸要转型做公知了?”不过,等到真读了此书,才发现此系误解。本书还是一本以探讨概念为主的哲学著作,与现实的关联...
评分从来没有完美的理论,只有基于物质世界的人类自身本性是永恒的。所有抽象性社会概念永远无法获得具足明确的定义与外延,而我们关于正义、公平、平等、幸福等问题的探讨也将永无休止。人性本身无所谓卑劣与崇高,我们只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重新定义和区分他们罢了,不会有拥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原则和学说,例外永存,因为我们的人性就是在矛盾中安然地存在着,现实生活存在于复杂和模糊而非相反,所有形而上终究要被形而下检验,不是么?我们最好能做的,不是寻求无望的终极,而是持着开放的心态接受自己与外界的疑惑,在疑惑中拓展着自身智识与经验的疆界。
评分有点后悔看这本书了:1.大型文献综述现场,引经据典,资料详实,脑袋爆炸。2.原本内心确信的观念被搅的似是而非,方知世事原不可深究,内心动摇。3.你是你,你又不是你,正义却未必是道德的,处处悖论,被炸得手足无措。
评分就单一话题旁征博引设身处地洒脱通达的大家境界令人艳羡,不过可读性确实不强,逻辑非常强大,也有跳跃的地方;善用通俗化的类比,这个应该建立在通俗写作实践的基础上。对艰深理论的深入理解是建立在思想史,尤其是从哪里来反对什么的通晓的基础上。 虽然说这样的思考与写作能够串起渊博的学识,获得智力的激荡和思辨的快感,但是自顾自地思维体操总是会蒸发掉很多戒备心、价值观、距离感之类的东西,去追求天赋的,本原或是纯真的东西当然没什么毛病,可是这些被略去的东西就是存在,没什么好商量的;如果我们又是想解决些现实的问题,就有必要再回到现实的具体生活。丰富什么,蒸发什么,综合什么,确实让人头疼,也让人心醉。正义从哪里来,就是从这种永无止境的求索当中来。
评分从来没有完美的理论,只有基于物质世界的人类自身本性是永恒的。所有抽象性社会概念永远无法获得具足明确的定义与外延,而我们关于正义、公平、平等、幸福等问题的探讨也将永无休止。人性本身无所谓卑劣与崇高,我们只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重新定义和区分他们罢了,不会有拥有绝对统治地位的原则和学说,例外永存,因为我们的人性就是在矛盾中安然地存在着,现实生活存在于复杂和模糊而非相反,所有形而上终究要被形而下检验,不是么?我们最好能做的,不是寻求无望的终极,而是持着开放的心态接受自己与外界的疑惑,在疑惑中拓展着自身智识与经验的疆界。
评分这不止是一部哲学作品,它以生动而富有文学意味的语言,列举大量历史案例和文学经典,如雅典哲人的精彩辩论、巴厘岛的殉葬风俗、《左传》故事、古希腊悲剧、文学名著、武侠侦探文学、人类学案例等等,是一部足以撼动人心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