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诗人西川研读唐诗的力作,以新颖独特的视角、直率大胆的写法,带你回到唐人的写作现场,探求古人创作的秘密。
本书不是对唐诗的全面论述,而是诗人西川针对当代唐诗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给出看法,同时希望为新诗写作和阅读提供参考。西川的研究方法是回到唐代,就是置身于唐代的社会生活方式、唐人的写作现场,回答了“唐人怎样写诗?是否如我们这样写?为什么好诗人集中在唐代?诗人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这本小书更像是一个引子,引发我们更多的思考,引领我们走入更广阔的唐诗世界。
我可以说近二十多年以来没有读过这么好的文章,这是心里话,刚开始西川把文章发给我看的时候,我除了敬佩以外感到的是震动,我认为这篇文章是一个大突破。
——李陀
我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虽然是千年文化,实际上断裂感非常强,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是一个无根的年代,怎么样打通古代和现代之间的话语,通过诗歌,特别是西川做出的努力非常好,一下就让我们感觉到古代并没有那么遥远。
——宁肯
民间经常说“招魂”,我觉得西川的读法比“招魂”还厉害,他把很多古人复活了,把他们阅读的上下文环境、他们和时代的关系、和其他典籍、其他诗作和语言的关系,包括和佛经翻译的关系、和俚语等社会实景风景的关系都做了一个勾连,在这个过程中把这些人从我们认为已经尘埃落定的、冰镇的状态中让他们复活。
——欧阳江河
西川,诗人、散文和随笔作家、翻译家。1963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美国艾奥瓦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任副院长、图书馆馆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运动。其创作和诗歌理念在当代中国诗歌界影响广泛。
出版有诗集、诗文集、随笔集、评著、译著、编著二十余部。曾获鲁迅文学奖(2001年)、上海《东方早报》“文化中国十年人物大奖(2001—2011年)”、腾讯书院文学奖致敬诗人奖(2015年)、德国魏玛全球论文竞赛十佳(1999年)等。
此书对了解唐诗创作的背景,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和有价值的信息,但阅读过程很难说是愉悦的。 一是文字严谨不足而卖弄有余,引经据典不少逻辑严密不足,观点很难说是系统的和丰满的——诚然如作者所言,唐诗是士人文学,唐诗三百首只是唐诗的小部分,但这颠覆了传统唐诗鉴赏的文...
评分我们曾自诩为诗歌的国度。可惜最高峻最雄伟的山峰目前还矗立在遥远的过去。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同样遥远的未来,也不会出现第二座可以一较高下的山峰。这座令后人仰望而着迷的山峰就是唐诗。它奇峰突起又雄浑高绝,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入其中,试图攀登,试图征服。 著名当代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什么的,有点不适应,不过看在内容的份上就算了。 “西川”对我来说是活在传说中的人物,同属八十年代的北大“诗坛三杰”,知名度却远不如海子,大概是因为太“长寿”了吧…… 作为一个现代诗作者和外文系教授,西川的身份让他成为一个唐诗的另类解读者。他不是业...
评分采访西川是有意思的。他时常讲俏皮话,然后大笑,引经据典恰到好处,听来不令人反感,相反很容易被他高昂的情绪一揽子地感染。即便诗歌观念有差异,或对作品不以为然,大约也难以否认他对诗的赤诚。我带给他一张贾木许《帕特森》的DVD,顺口提到李沧东的《诗》。他核对了导演与...
评分1、从类型来讲,我觉得这作品是很常见的且市场上数量不少的“文化人漫笔”(它还有各种变体,音频课程,文化类综艺等等)。如果本身已经有一定文学史知识(对唐代作家作品不陌生)的读者,我不建议再花费时间翻一遍,对于知识补充或是论点启发,都没有太大帮助。 但如果阅读需...
只是愤怒这个单行本的设计和纸质,责编吃屎去吧。还好意思出毛边本,是不是对毛边有什么误解?
评分作为一个诗人,西川没有去谈唐诗的审美,而是谈唐诗在唐代的「当代性」,所以这书不是什么入门导读,而是一篇论文。一些观点赞同,比如他一直说如果你要真正读懂唐诗欣赏唐诗就得尽可能靠近唐人的那个世界,也有些观点没什么意义也讲不清楚,比如说唐诗三百首能不能作为讨论唐诗的标准材料,另有的大部分的观点,显得武断而且形迹可疑,毕竟这只是发在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不是正式的书,只能点到即止,却因为学术水平、审美境界的高度关系,不能一击即中、言简意赅。文章数次怼了张定浩(「既见君子」),我明白西川对那种“我心悠悠”式的今人读诗法的厌恶,作为文章来说这种怼也无可厚非,但是就这么变成了一本书,不自觉就给人一种心胸狭窄的印象。这点作者和编辑恐怕都没想到。5万字不到凑成一本书卖45块钱,这也成为一些人厌弃这本书的原因。
评分作者提及张定浩曾经批评他,诚然没有张定浩的写法淡雅。
评分两星半吧。。说扎实的不知道是什么情况,学得十分糟糕的历史系学生如本人看来,史料引得很不专业,编辑还横插一脚凑页数。。
评分不懂诗歌,不懂诗歌评论,西川对于唐诗的阅读,总觉得他的诗歌读下来,仍是唐诗的历史背景,诗人的故事,至于诗歌反而是其次了。所以,唐诗的读法,不妨是唐诗的背景和西川的读出的故事。这没有什么不好,毕竟唐诗赏析辞典已经足够了,没有必要再去做一个西川主编的唐诗赏析出来。那么,唐诗究竟如何读呢?或者学叶嘉莹吟诵,或者学历代诗论进行叠加,不管怎么样,唐诗作为沃土,如何耕耘,如何成长出自己的读法,或许西川尝试走一条新路。只要喜欢唐诗,跟着西川走下去,总会有一种不用为了高考而背唐诗的感觉,这就足够了。毕竟喜欢诗歌,才会去诗歌,诗歌真正的还是兴群观怨,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对于诗歌的感觉就好。无论如何,西川找到了他自己的读法,我们是否也能找到自己对于唐诗、宋词的读法呢?先不要说,不妨先读,读到会意处,自然就有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