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美] 梅维恒 主编
出品人:
页数:1466
译者:马小悟
出版时间:2016-7
价格:21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1331114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学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中国文学
  • 文学
  • 海外汉学
  • 梅维恒
  • 文学研究
  • 文学理论
  • 哥伦比亚
  • 中国文学史
  • 文学史
  • 中国
  • 哥伦比亚
  • 跨文化
  • 文学
  • 历史
  • 比较文学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全面描绘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各类景象,且以世界文明史、文学史为参照。年代跨度自远古迄当代,而叙述对象还包括了中国港澳台地区作家、海外华人的文学作品。首次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为主题划分篇章,而第一篇章总括介绍中国文学的关键要素。每篇章内容以时间为序,独立成篇,其中涉及到的话题包括:相关作品的历史背景、流行文化的影响、佛教的冲击、女性的角色、与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交流,等等。

西方汉学界公认的中国文学史经典读本

本书在英语世界享有极高的口碑,近年来一直是作为了解中国文学史的必备参考读物;

重在阐述中国文学中的议题,省略了不必要的原文征引,叙述流畅,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

主编梅维恒在国际汉学家享有极高的地位,他的博大、奇妙的视野使得这部著作的格局不同于现有的文学史著作。

全面叙述全球华人的文学创造,算得上是首部全球华人文学史。

季羡林生前推荐引进,出版社历时十年周折*终翻译出版

汇聚全球*汉学家,以国际化视野颠覆传统研究方式

海外知名学者夏志清、宇文所安、康达维、顾彬、李欧梵、王德威、白亚仁、白安妮、何莫邪、柯慕白、施文林、刘禾等联袂推荐

作者简介

梅维恒(Victor H. Mair)

1943年生,哈佛大学中国文学博士,著名汉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亚洲及中东研究系教授、宾大考古及人类学博物馆顾问,还担任京都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兼任教职;精通中文、日文、藏文和梵文,被认为是当代西方汉学界最具开拓精神的学人,著述宏丰,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古史、敦煌学。

附:

梅维恒的学生如此评价的学术成就:“梅维恒一直大面积撒网,他能透过我们在课堂上阅读的文献,不断以他出人意表的观察来让我们感到惊奇。今天,人们总是以跨学科的名义来试图仿效世界主义,但对于那时的梅维恒而言,这并非时尚:他只是拥有难以餍足的求知与开拓的欲望。无疑的是,突破界限是我们这位导师主要的学术风格,这种风格不断从地理、范畴方面追问哪里是这些边界之所在。尽管从不玩弄时髦术语,但梅维恒却一直追问着这样的现象与议题——它们都涉及到多元文化、复杂性、他异性及底层,他又能对其工作加以认真的语言分析。语言学常被认为是十九世纪的遗留之物而被唾弃,而梅维恒证明了语言学的成功,因为以其探讨了二十一世纪的议题。”(Victor has always cast his nets widely, and he could routinely amaze uswith observations far afield from the Chinese text we were reading in class. Todaypeople often attempt to simulate this cosmopolitanism under the rubric ofinterdisciplinary study, but for Victor, it was quite untrendy: he simply hadan insatiable appetite for knowledge and pushing boundaries. Indeed,border-crossing has been our mentor's dominant mode of scholarship, a mode thathas constantly interrogated where those very borders are both geographicallyand categorically. Though never sporting fashionable jargon, Victor has alwaystaken on phenomena and issues that engage aspects of multiculturalism, hybridity,alterity, and the subaltern, while remarkably grounding his work in painstakingphilological analysis. Victor demonstrates the success of philology, oftendismissed as a nineteenth-century holdover, for investigatingtwenty-first-century concerns.)

目录信息

I 中文版序
III 引言
VII 序
XIII  致谢
001 导论:文人文化的起源和影响
第一编/基础
第一章  语言和文字
第二章  神话
第三章  早期中国的哲学与文学
第四章  十三经
第五章  《诗经》和古代中国文学中的说教
第六章  超自然文学
第七章  幽默
第八章  谚语
第九章  佛教文学
第十章  道教作品
第十一章  文学中的女性
第二编/诗歌
第十二章  骚、赋、骈文和相关体裁
第十三章  公元前200至公元600年的诗歌
第十四章  唐诗
第十五章  词
第十六章  宋诗
第十七章  元散曲
第十八章  元诗
第十九章  十四世纪的诗
第二十章  十五至十六世纪的诗
第二十一章 十七世纪的诗
第二十二章 十八至二十世纪早期的诗
第二十三章 清词
第二十四章 现代诗
第二十五章 诗与画
第三编/散文
第二十六章 史书的文学特征
第二十七章 早期传记
第二十八章 说明性散文
第二十九章 志怪
第三十章  游记
第三十一章 笔记
第三十二章 二十世纪散文
第四编/小说
第三十三章  唐传奇
第三十四章  话本小说
第三十五章  章回小说
第三十六章  传统白话小说:不太知名的作品
第三十七章  晚期的文言小说
第三十八章  清末民初的小说(1897—1916)
第三十九章  二十世纪的小说
第四十章   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海峡两岸的小说
下 卷
第五编/戏剧
第四十一章  传统戏剧文学
第四十二章  二十世纪的话剧
第六编/注疏、批评和解释
第四十三章  前现代散文文体的修辞
第四十四章  经学
第四十五章  文学理论和批评
第四十六章  传统的小说评注
第七编/民间及周边文学
第四十七章 乐府
第四十八章 敦煌文学
第四十九章 口头程式传统
第五十章  地区文学
第五十一章 少数民族文学
第五十二章 译者的转向:现代中国语言和小说的诞生
第五十三章 朝鲜对于中国文学的接受
第五十四章 日本对于中国文学的接受
第五十五章 越南对于中国文学的接受
附录
中国朝代表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译后记 1901年,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翟理斯(Herbert Giles,1945-1935)著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后,在整个20世纪中,有多部中国文学通史问世。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的应该当属2001年梅维恒教授与中国文学史各研究领域的顶...

评分

↓ 为什么需要重新书写中国文学史? ↓ 梅维恒:汉学家、干尸研究者、翻译家 欣赏书影请挪步→https://site.douban.com/newstarpress/widget/photos/9970074/  

评分

刚看到这套《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时,几乎惊呆了,正文竟达1200多页,不禁怀疑:西方研究者对中国文学能懂多少?他们该如何填满这么多页码呢?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但文学史这种研究方法却来自西方。 中国第一部文学史著作是1906年面世的《历朝文学史》,仅106页(共计4万字...  

评分

《哥伦比亚中国文学史》译后记 1901年,剑桥大学汉学教授翟理斯(Herbert Giles,1945-1935)著出西方世界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后,在整个20世纪中,有多部中国文学通史问世。进入新世纪以来,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的应该当属2001年梅维恒教授与中国文学史各研究领域的顶...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印象仍然残留。此书由西方汉学家分章执笔,集各方面专家翘楚,体系与袁行霈著作,大不相同,正是很好的镜子。此书体例,以文类区分,文类之下,则以时代区分,或者更有其“科学性”。因为是史学的缘故,本书注重脉络梳理,提点关键人物,但缺乏对文本的深刻分析,这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数章提及朝鲜、日本、越南的汉语文学,颇出意外。最值得重视的,是某章论述中西修辞学规矩迥异,十分惊讶,颇值得深究;另辟专门章节,论述我国民间文学,眼界甚好。

评分

看到目录里「志谢」就直接拖回收站了(doge脸)

评分

21世纪如果说还有什么古董能持续地引人发笑,海外汉学当仁不让。

评分

不是护短,是作为一个拿到实体书的人,向那些根本没看到这本书就对其加以否定的朋友们做一些解释。1.你真的知道柯马丁等人对本书的批评是基于何种动机吗?文人相轻,但作为一个有判断力的读者,还没看过本书,就被自己并不清楚内幕的学界纠葛蒙蔽了双眼,并且逢人便传播这个否定观念,这样好吗?2.有读者提出“目录中的‘志谢’”,实体书上并无此错误,仅是网络上的录入错误。这本书校对勘正工作做得如何,希望大家至少去书店翻翻实体书后再加以评论。3.本书体例独特,西方的视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相较一般的文学史作品可读性更强,这方面见仁见智,就我个人而言是比较喜欢的。没有最好的文学史,而本书作者尽是汉学名家,怎会不值得你一读...总之,希望大家的否定结论是在亲身了解、独立思考之后才下的。以上。

评分

在学术范式上可资借鉴,但我认为内容上不少地方对中国文学存有误解。以主题分解文学,忽视语言本身的审美特性,读来似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