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书上的一段话、一个名字,在张玮的笔下呈现出一张张意想不到的面孔。
张玮书写的历史,亦正亦暖。正,是因为,在“馒头说”的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张玮都尽量用一种第三方、不带感情色彩的口吻还原当时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不能跳出当时的历史环境,现在用“上帝视角”去评价当时的人和事,这对当时的人来说,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时间、地点和一连串数据组成的历史事件,背后的主角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风趣的文字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活色生香。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现任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运营、技术中心总监。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顶级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主任总经理等。
业余时间打理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每天推送一个历史小故事。
目前该微信公众号拥有近20万爱好历史的读者。获凤凰网和“一点资讯”颁发的2017年自媒体“年度内容突破奖”。
这种快餐科普书能成为历史类的热门真是历史的悲哀,归入故事评书类再整个有声小说可能更好些。 在我看来,这书名应该改叫故事的温度,因为作者无非是在用他那甲亢的记者稿风格,讲着一个个符合新时期节奏、三观、站双边的故事,跟他想努力划清界限的前人编的爱迪生、地动仪等故...
评分 评分中国近代史,是令人心酸的血泪史,从一张张不平等条约,到一座座城市沦陷,烽火狼烟、尸山血河,勿忘国耻、勿忘前人。 这个世界总是畏强欺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遗忘的14万华工,1921年战争结束后,11万人回到家乡,2万多人杳无音讯、埋骨他乡。谁能体会一个从农业国家走出来...
评分一 关于《敦刻尔克》,我们已说过很多,那么不妨再多说几句。用我一位朋友的话说,这部电影简直不能叫做减法,应该叫做除法。诺兰删繁就简,把所有宏大叙事都舍弃了,只关注个体的命运。只不过宏大的背景就在那里,实在无法完全躲过去,影片的结尾,通过幸存士兵读报...
评分并非书写的好,而是历史本身尘埃的厚度已积累太厚
评分作者分了三个篇章:人物、逸闻和战争篇。就我而言趣味性和易读程度也是随着递减。本书的一大亮点在于在有限的篇幅里最大限度地去还原一个人物、一段故事或一场战争。作者不偏不倚,是非正反留给后人说。不足嘛,就是感觉人物篇还不够过瘾!期待日后会看到作者专门写一个朝代的历史。——一个历史渣渣
评分并非书写的好,而是历史本身尘埃的厚度已积累太厚
评分纵遇凉薄,人心温热,信仰点燃希望,奋斗支撑理想。悠悠千载,公道长存世间。治乱更迭,社稷香火不灭。向来警惕历史科普,伪专家们嘴皮翻飞,亵渎了前人的墨迹血痕。只有洞明世情,阅作等身,才可做一谨慎的回望。我曾认为,《明朝那些事儿》的高度无可超越,直到我邂逅了‘’馒头说‘’。资深记者出身的张玮,当得起秉笔直书四字,不做冒领噱头的翻案把戏,一板一眼,写爱因斯坦爱情婚姻的不负责任,写爱迪生冒领团队荣誉的名利追逐,写居里夫人遭逢性别歧视的人人喊打,写刘翔赛场折戟的大起大落,写张自忠的殉国救赎,写大刀队的悲凉惨战,写王亚樵的独狼意气。读史只为今日事,张玮懂得,人的局限,也称赞,人的超越。前者,我们叫做命运,后者,我们谓之精神。
评分并非书写的好,而是历史本身尘埃的厚度已积累太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