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个自由意志撞上时代宿命,捕捉世界重启时的希望与幻灭
★ 从希望到绝望的彗星年代:世界从未如此充满希望,人类也从未这般迷茫
★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齐荐,荣获英国《金融时报》2018年年度好书(评论员精选)
★ 纪念一战结束百年回首之作:100年过去了,世界变得更好了吗?
·
1918年11月11日,法国元帅费迪南·福煦和德意志代表马蒂亚斯·埃茨贝格尔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这一天,德国士兵鲁道夫·赫斯从前线赶回战败的祖国,美国军官哈里·杜鲁门正懒洋洋地享受着蓝莓蛋糕和胜利,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日记中抱怨安静的生活被庆祝所打破。
所有人都背负不同的过去,面临相同的现实,迎向未知的未来:福煦在和平时期被人遗忘;埃茨贝格尔回国后遭遇刺杀;赫斯成为奥斯维辛集中营指挥官;杜鲁门退伍参政,以总统身份参与另一场世界大战;伍尔夫再也难寻内心的安静,直到投河自尽……
全书包括了超过20位历史人物,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这些人物在1918年至1923年的不同遭遇和走向:胡志明、甘地、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阿拉伯的劳伦斯”原型)、乔治·格罗兹(德国讽刺画家)、阿诺德·勋伯格(著名作曲家)等等。通过整理书信、日记和相关报道,以人物私人视角来重新还原他们当时眼中的世界。借以蒙太的叙事手法,作者不仅向我们讲述了这些人在影响世界走向之前的故事,并且将他们的命运串联起来,表现了1918年至1923年这个特殊的历史转折时期。
1918这一年就如同彗星般炽焰燃烧又稍纵即逝,整个世界被撕裂成两半,人类处于激情和消沉、狂喜和毁灭之间。千万种可能性在前方招手,所有人将要为一个不确定的未来开始奋斗,或挣扎。
·
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以一种吸引读者跟随其后的写法,让人进入那难以置信的一年:1918年。通过绝佳的品味、对细节的敏锐和对庞大结构的掌握能力,他重新开启了那个时代,并让他的读者们在书中重新发现自己和20世纪。——菲利普·布罗姆,知名历史学家
在不同的时光中,喧嚣的时间(狠狠地)盖下了它的印迹。舍恩普夫卢格引领读者经历了自己的命运,如此急切,历历在目,如同它刚刚发生一般。——西比勒·列维查洛芙,毕希纳得奖作家
从每天送到英国《金融时报》办公室的麻袋中挑出一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在最近抵达的众多优秀作品中,我特别喜欢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的《彗星年代》。通过对一战直接后果的研究,舍恩普夫卢格给原本熟悉的故事提供了新鲜又多样的视角,提醒我们在大屠杀和混乱中曾诞生过一段乐观且充满希望的短暂时光。——弗雷德里克·斯图德曼,英国《金融时报》文学编辑
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
德国知名历史学者,曾于哈佛大学、巴黎索邦大学和伦敦大学任职,现为柏林自由大学历史教授,并就任于柏林高等研究院,主要研究18世纪至20世纪的欧洲史。
简心怡
1983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自由职业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全球规模的大战,在欧洲、近东、非洲、亚洲和各大洋都爆发了战事,五大洲共有7000万名士兵(战争前世界人口约为18亿)参与战斗。四年间,战争导致了超过3500万的士兵和平民伤亡,欧洲在20世纪初成长起来...
评分《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启时》(Kometenjahre: 1918: Die Welt im Aufbruch)是德国历史学者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Daniel Schönpflug)的作品,由简心怡翻译。本书由上海文汇出版社于2019年7月出版;德文原书出版于2017年。全书主要以“新的开始”“天涯共此时”“革命”...
评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始于1914年,于1918年11月11日结束。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场全球规模的大战,在欧洲、近东、非洲、亚洲和各大洋都爆发了战事,五大洲共有7000万名士兵(战争前世界人口约为18亿)参与战斗。四年间,战争导致了超过3500万的士兵和平民伤亡,欧洲在20世纪初成长起来...
评分德国学者丹尼尔·舍恩普夫卢格创作《彗星年代——1918:世界重启时》一书的灵感来自于艺术家保罗·克利的讽刺画《巴黎彗星》。画中,在彗星映照下走钢丝的人如同那个年代寻找平衡的人们:“一头是地球的建筑奇迹埃菲尔铁塔,另一头则是无法预测又充满危险的宇宙。”旧秩序在崩...
评分打标题书名的时候觉得这书名字起的是真的好,1918,世界重启时,1918年11月11日11点一战结束,世界重启,然而没有走向和平美好的方向,开启的是另一个世界规模的人类大型相互屠杀… 很好读的一本书,甚至让你有点觉得自己读的不是非虚构,当然这可能和作者特别选取的二十多位人...
在凌空万丈的一线间,这些走钢丝的人努力想保持平衡。跟随作者的笔触,可以看到有些人是怎样一步步失去平衡,最后万劫不复的。
评分概念漂亮、私人面向重、文笔细腻的历史读物。
评分用了图书馆的点书服务,不到一周就送来了。二百多页太不经读了,非常好看的一战史。比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更专业,格局更大
评分概念漂亮、私人面向重、文笔细腻的历史读物。
评分今天一口气读完。1918是一战的终结,也埋下了二战乃至整个20世纪冲突与暴力的种子,不过这书主要集中在1918-1921这几年,虽然也有英、美、俄、法乃至印度、越南、爱尔兰人登场,但主角还是德国人。相比那些众所周知的名人,我对以下5人更感兴趣:包豪斯创办人格罗皮乌斯及其交际花夫人阿尔玛;一战日记被纳粹焚毁、参加1953年东柏林起义的老兵施通普夫;接纳了遇难情人未婚妻的女记者路易斯·韦斯;卷入了俄国内战、加入捷克军团、辗转中国经日本赴美的哥萨哥女兵、舞蹈家于洛娃——本书附录了他们的传记、回忆录等书目。与电视电影《1918:梦想之战》可以互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