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专业技术二级警监,中国著名犯罪心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剖析,深受大家欢迎。
这本书主要是想看看,那些罪犯,为什么会去犯罪?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如何?从中可以学到在孩子教育中的启发性问题。幽微的人性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人性是微弱轻微的,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才能体察。 人就像一辆汽车,有发动机的同时,必须也有制动系统。人是动态存在的,该动时必须...
评分这本书主要是想看看,那些罪犯,为什么会去犯罪?犯罪时的心理状态如何?从中可以学到在孩子教育中的启发性问题。幽微的人性似乎是在告诉我们,人性是微弱轻微的,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才能体察。 人就像一辆汽车,有发动机的同时,必须也有制动系统。人是动态存在的,该动时必须...
评分第一次看见这本书,被书名所吸引到--“幽微”。我认为这是作者在反复揣摩后决定的用词吧,如此微妙,如此到位。 里面谈到的各种案例真的让我看见人性的“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幽暗”“深幽”地存在着各种邪恶。 书中给我最大的启发有两点,一是孩子的早期经历异常重要...
评分李玫瑾老师,应该是中国公众领域最著名的犯罪心理学家,没有之一,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我最早通过《锵锵三人行》了解到她,那时就被她的冷静、睿智和对社会的深切关爱钦佩不已。 对于犯罪心理的研究,在我们国内少有人做。用她自己的话说,跟她同样研究犯罪心理...
评分家有着血缘的“根”,家庭成员可以在此相互依存。 一些孩子虽然在原生家庭里受尽虐待,但却被充满爱心的亲属所拯救。从现实意义上讲,在一个大家庭中,祖辈的存在能让孩子感到一种历史感,并明白“根”的意义。而另一方面,孙辈自己在年老后也能感到生存的意义,并看到一种通往...
看了锵锵三人行的访谈,基本就是大概了。最大的收获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教会孩子基本的观念,比如生命的可贵,不能伤害别人。以及善良可以救命,但善良同样需要理智。
评分63。最初认识李玫瑾是在锵锵三人行 她分析了上海杀妻藏冰柜那个男的的犯罪心理,后来会主动找关于她的谈话类节目看,这本书主要是摘自她参加的谈话节目,不了解李玫瑾的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可能会以为是妈妈辈爱看的心灵鸡汤,其实真正恶心的书是包装为心理学书籍的FBI读心术,虽然我以前也拥有一本。
评分其实是李玫瑾上窦文涛节目的访谈文本+著作节选,不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书,因此没有什么系统性,说到哪算哪。读着很分裂,①李玫瑾讲到的犯罪心理学的东西还是挺扎实的,但她喜欢混点佛教和国学进去,让人猝不及防就被喂一口屎;②她很喜欢用社会化的“正常”vs“不正常”来界定一个人的犯罪倾向,读着政治很不正确,一棍子不仅打死了可能的犯罪者,也打死了其他弱势群体(比如各位没朋友的友邻)。按她的分类标准,咱都得上精神病院自首去。
评分这书太棒了!人性分析的相当牛逼,而且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科学上的,用词严谨,内容充实,基本上近年来的热门案件都分析了,某些对人性的描写跟分析非常到位。最重要的是,我从这本书里读到了慈悲二字,感恩李老师
评分教育类的著作比较倾向于人性的可塑与向好发展的可能,我们都相信教育中“人”的力量,但“人”也是复杂的,从公安、犯罪心理的角度审视人与社会,看到的又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每个领域都有些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多一些跨专业的阅读能架构起对世界的稍稍完整的立体理解。人性的确是“幽微”的。儿童早年抚养和心理养育的问题,书里也谈到不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