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符號學

哲學符號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四川大學齣版社
作者:趙毅衡
出品人:
頁數:336
译者:
出版時間:2017-4-1
價格:CNY 66.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69005363
叢書系列:中國符號學叢書
圖書標籤:
  • 符號學
  • 哲學
  • 趙毅衡
  • 語言學
  • 現象學符號學
  • 中國
  • 語言學
  • 現象學
  • 哲學
  • 符號學
  • 語言
  • 意義
  • 文本
  • 文化
  • 思想
  • 結構
  • 符號
  • 認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現象學關注中心是意識,符號學關注中心是意義,哲學符號學,或稱符號現象學,關注意識與意義的關係,或者說,意識中的意義,以及意義中的意識。因此本書從意義的産生,討論到意義的經驗化,最後討論意義的社會化。無論討論任何問題,意義與意識,是本書不敢忘的兩個核心概念。

著者簡介

趙毅衡,專攻符號學、敘述學、形式論。中國社會科學院碩士,伯剋利加州大學博士。1988年起任教於英國倫敦大學;2002年起任四川大學教授。著有《遠遊的詩神》、《重訪新批評》、《文學符號學》、《當說者被說的時候》、《The Uneasy Narrator》、《Toward a Modern Zen Theatre》、《符號學:原理與推演》、《廣義敘述學》等。

圖書目錄

解題:意義理論,符號現象學,哲學符號學
導論:意義世界
1. 意義世界的復數性與復閤性
2. 物世界與實踐意義世界:認知、理解、取效
3. 思維世界:範疇與籌劃
4. 遊戲與藝術在意義世界中的地位
上編:意義的産生
第一章:意識與意義
1. 《意義的意義》之意義
2. 形式直觀
3. 意義對象的“非勻質”
4. 統覺與共現:意義的“最低形式完整度”
5. 指示性作為符號的第一性
第二章:文本
1. 區隔作為意義活動的前提
2.“全文本”與普遍隱含作者
3.文本如何引導解釋

中編:意義的經驗化
第三章:先驗與經驗
1. “思維-符號”與“心語假說”
2. 重復:經驗的構成方式
3. 想象力:先驗的與經驗的
4. 想象必有“象”嗎?
5. 人類共相
第四章:解釋與交流
1. 認知差:意義流動的基本動力
2. 多義解釋的四種方式:協同,反諷,循環,漩渦
3. 意義的未來品質

下編:意義的社會化
第五章:真知與社群
1. 展示:文化範疇對意義解釋的作用
2. 真知與探究社群
3. 解釋社群觀念重估
4.文本內的橫嚮真知
第六章:符號與文化
1.元符號
2. 文化:社會的符號活動集閤
3.文化中的錯位、畸變、轉碼
4.意識形態:文化的元語言
5.“超接觸性”主導更替與文化變遷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邓胜月评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 瑞恰慈说:“我们所有的经验不是在使用符号就是在解释符号”,人类的经验世界是符号的世界。当人们谈论符号的时候,实际上谈论的是意义,而任何意义的传达都需要借助符号。赵毅衡先生将符号定义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的用...

評分

邓胜月评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 瑞恰慈说:“我们所有的经验不是在使用符号就是在解释符号”,人类的经验世界是符号的世界。当人们谈论符号的时候,实际上谈论的是意义,而任何意义的传达都需要借助符号。赵毅衡先生将符号定义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的用...

評分

邓胜月评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 瑞恰慈说:“我们所有的经验不是在使用符号就是在解释符号”,人类的经验世界是符号的世界。当人们谈论符号的时候,实际上谈论的是意义,而任何意义的传达都需要借助符号。赵毅衡先生将符号定义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的用...

評分

邓胜月评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 瑞恰慈说:“我们所有的经验不是在使用符号就是在解释符号”,人类的经验世界是符号的世界。当人们谈论符号的时候,实际上谈论的是意义,而任何意义的传达都需要借助符号。赵毅衡先生将符号定义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的用...

評分

邓胜月评赵毅衡《哲学符号学:意义世界的形成》 瑞恰慈说:“我们所有的经验不是在使用符号就是在解释符号”,人类的经验世界是符号的世界。当人们谈论符号的时候,实际上谈论的是意义,而任何意义的传达都需要借助符号。赵毅衡先生将符号定义为“携带意义的感知”,符号的用...

用戶評價

评分

§3.5“人類共相”和§6.2對文化和文明的詞義研究可以瞅瞅。Philosophical麼沒有的

评分

這是著名學者趙毅衡教授的經典力作,當今中國符號學的原創性在此書中足見真知灼見!

评分

符號學原理與推演的姊妹篇

评分

§3.5“人類共相”和§6.2對文化和文明的詞義研究可以瞅瞅。Philosophical麼沒有的

评分

從方法論到哲學觀的躍遷/意義在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