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境况

人的境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
出品人:
页数:305
译者:王寅丽
出版时间:2017-4-1
价格:68.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08143180
丛书系列:汉娜·阿伦特作品
图书标签:
  • 哲学
  • 汉娜·阿伦特
  • 政治哲学
  • 社会学
  • 社会科学
  • 社科
  • 西方现代哲学
  • 德国现代哲学
  • 人的境况
  • 政治哲学
  • 人类学
  • 存在主义
  • 自由
  • 行动
  • 公共生活
  • 现代性
  • 批判理论
  • 公民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本书中,阿伦特力图表明“积极生活”的三种活动——劳动、工作和行动——的区分是基于人的条件而做出的,她理解的人的“条件”,既不是所谓人的本质属性,也不是康德意义上规定人类经验方式的超验条件,而是人在地球上被给定的那些生存条件:劳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维生,工作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建造一个人造物的世界,行动的条件是人们必需在交往中彰显自己,回答“我是谁”的问题。离开了这些条件,生活就不再是“人”的生活了。在此意义上,人是被条件规定了的存在(conditioned beings)。但他们的活动又创造着自己下一步生存的条件,比如劳动超出家庭和国家界限的全球化发展,和人从宇宙的角度对地球采取行动,都根本上改变了人类未来的生存处境。本书在结构上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是“积极生活”(vita activa)与“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的二元对照。第一章给出的两种生活的对照,为全书确立了一个隐含的背景框架。实际上,只有在此二元对照下,劳动、工作和行动才可能有效地保持自身,因为与两种生活方式相应的,是古代西方对两个世界的想象:柏拉图的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或基督教的尘世之城和天上之城,前者是变化的、有死灭的,后者是永恒不变的。在那里,制作或工作被当成一切活动的原型,人在制作中模仿神圣世界的创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荣耀都来自后者,后者才是他渴望回归之所。阿伦特认为这种沉思生活高于积极生活的等级秩序,在传统政治思想中导致了对政治的伤害,因为政治哲学家倾向于以制作模式把行动理解为按照某种真理来统治。但对立之消隐的灾难后果,要在世俗化的现代才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神圣世界不再被信仰,沉思“被逐出有意义的人类能力行列”之后,制作活动也失去了衡量他的产品真实性的标准,作为人造物的世界越来越相对化,丧失了它得以立足的持久性和稳固性。二元世界观的消失,一方面让现代人丧失了作为生存条件的“世界”,另一方面人被抛回到自身,返回到孤独内心来寻求真实性和确定性的基础。“世界异化”和“向自身的回返”最终以牺牲世界和牺牲行动为代价。虽然在现代早期,人作为制造者获得过短暂的胜利,那时人曾被高举为目的,但“由于现代的世界异化和内省被提升为一种征服自然的无所不能的策略,也就没有哪种能力像制作——主要是建造世界和生产世界之物的能力——一样,丧失得如此之多”(本书第242页)。在最后一章,阿伦特哀悼了技艺人(homo faber)的失落:匠人精神始终预设了一个物的世界,在那里,物质闪耀、语词可听,但在世界塌陷,甚至被还原为生物循环意义上的自然的情况下,最终是劳动动物(animal laborans)取得了全面胜利,而这就是我们已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作者简介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德裔美籍犹太人,生于德国汉诺威。曾师从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在海德堡大学获博士学位。1933年因纳粹上台而流亡海外,于1951年获美国国籍。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先后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她还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阿伦特以《极权主义的起源》、《在过去和未来之间》、《论革命》及《人的境况》等著作,为当代政治哲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20世纪较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政治思想家之一。

目录信息

导言 玛格丽特·加诺芬 / 1
前言 / 1
第一章 人的条件 / 1
1. 积极生活与人的条件 / 1
2. 积极生活的术语 / 5
3. 永恒对不朽 / 9
第二章 公共和私人领域 / 14
4. 人:一种社会的或政治的动物 / 14
5. 城邦与家庭 / 18
6. 社会的兴起 / 24
7. 公共领域:共同 / 32
8. 私人领域:财产 / 39
9. 社会的和私人的 / 44
10. 人类活动的定位 / 48
第三章 劳动 / 60
11. “我们身体的劳动和我们双手的工作” / 60
12. 世界的物性 / 68
13. 劳动和生命 / 70
14. 劳动与繁殖 / 73
15. 财产的私人性和财富 / 79
16. 工作器具与劳动分工 / 84
17. 一个消费者社会 / 91
第四章 工作 / 105
18. 世界的持存 / 105
19. 物化 / 107
20. 工具性和劳动动物 / 111
21. 工具性和技艺人 / 117
22. 交换市场 / 121
23. 世界的恒久性及艺术品 / 127
第五章 行动 / 137
24. 行动者在言行中的彰显 / 138
25. 关系网和被实现的故事 / 142
26. 人类事务的脆弱性 / 147
27. 希腊的解救之道 / 151
28. 权力与显现空间 / 156
29. 技艺人与显现空间 / 163
30. 劳工运动 / 166
31. 制造对行动的传统替代 / 171
32. 行动的过程性质 / 179
33. 不可逆性和宽恕的力量 / 183
34. 不可预见性和承诺的权力 / 189
第六章 积极生活与现代 / 198
35. 世界异化 / 198
36. 阿基米德点的发现 / 205
37. 普遍科学对自然科学 / 213
38. 笛卡尔式怀疑的兴起 / 217
39. 内省和共同感的丧失 / 221
40. 思想和现代世界观 / 225
41. 沉思与行动的倒转 / 228
42. 积极生活内的倒转和技艺人的胜利 / 232
43. 技艺人的失败和幸福原则 / 240
44. 生命作为至善 / 246
45. 劳动动物的胜利 / 251
致谢 / 263
索引 / 265
重订后记 / 30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人的境况》读书笔记 一、出处: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版 二、《人的境况》研究综述:    《人的境况》是一本具有原创性的,不拘泥于知识条框的全新作品,就阿伦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她整个学说的序言”。这就要...  

评分

《人的境况》读书笔记01: 在高中期间,有一次我跟李享为某件事发生了争吵,是在159中的路口。我还记得我们把各自的自行车停在路牙边,校服的灰蓝色在眼前挥舞着,然后我们吵过了一个又一个的红绿灯。其实那次并算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吵架,因为我依稀能回忆起自己在表达对公平自...  

评分

看的很慢,也偶有心得。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中提到工作和劳动的区别,这里的工作和劳动的含义和平常所理解的不一样,阿伦特在书中说到“一切劳动的特点正是留不下任何东西,它辛苦劳动的产物几乎在劳动的同时就被迅即消耗掉了。这种辛劳虽然徒劳,却来自一种强大的紧迫性...  

评分

阿伦特无疑是西方最伟大、最具洞察力的思想家之一。在《人的境况》中她讨论了现代社会的兴起以及与之相伴而生的共同世界的终结和大众的孤独。 阿伦特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实在性”。“实在性”是由公共世界来保障的,公共世界是一个所有人共同的聚会场所,每个出场的人...  

评分

从去年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以来,很多概念开始变的模糊,很多行动似乎没有意义。一开始很不适应,那段时间我总结为阶段性的波动“get stuck”,包括后来稍稍的改变之后,事情走上了我想要去的方向后,这种无意义徒劳感仍然没有改变。我劳作,仅仅作为一种对劳动契约的尊重与兑现,...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不了,整整两个周日边读边想吐,翻译得太烂了句子太硬。//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太高估自己明明阅读水平没到这个层次,只能跳着读。读懂的部分论述是精彩的,可惜因为无法掌握big picture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今天读不下去了明天会找英文版来读,不然什么都理解不了。

评分

一个comment 三个小疑问 Arendt anthropologizes Heidegger 提倡human agent的概念 问题是 1. does language proceed deeds or action proceeds speech? 2. Is Arendt’s idea of web of human relationships consistent with Heidegger’s notion of mitsein? 3. 阿伦特的humanism是不是给英美提供了很便利的介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国家内政 斥诉后者无人权的借口?

评分

通识读本

评分

阿伦特对于人类condition的细分是对从洛克到马克思的劳动观的反对,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的确对有精英倾向的人很有吸引力(把多数人贬斥为劳动动物)。对于公民资格的过高要求,作为一种分析工具是可以现学现卖的,但很难真的支撑起我们的“心力”。

评分

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不同解释, 对于人类卷入生产和消费领域,而是强调了“我思故我在"。积极生活的定义很独特,按照这个定义,我们缺失了生活的重要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