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部作品,以深入浅出、小中见大的手法,把枯燥的砖木瓦石建筑物,赋予灵气,读起来不枯燥
内容简介
《从紫禁城到故宫》是在单士元先生1962年编著的《故宫史话》的基础上完善修订的。这本著作涵盖了明清两代王朝的皇城皇宫的规划设计施工档案和明清历史文献史料,用单老在故宫70年的经历倾注而成,全书自鼎建紫禁城而始,将紫禁城的营建制度、营建过程、宫殿的建筑艺术布局以及紫禁城中发生的历史事件贯穿一线,直至故宫博物院在民国初年的创建,一气呵成,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展示出故宫学所富含的深厚的中国历史文化及建筑学知识,也令我们见识到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故宫学大家丰富的学养和不凡的一生,令人慨然。
单士元(1907—1998),生于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曾任故宫博物院办事员、科员、编纂,中国营造学社编纂兼中法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故宫博物院建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研究员,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致力于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在古代建筑和明、清历史档案研究领域造诣颇深。著有《清代起居注考》《明代建筑大事年表》《清代建筑大事年表》《故宫史话》《我在故宫七十年》等。
在我国的古代,紫微星被认为是帝星,因为紫微星正处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便是由此而来,意为紫薇正中,人间正中。禁则代指宫禁森严,严禁侵扰等意,也因此皇家的宫殿居所也就被称为紫禁城。到了民国溥仪退位,帝制终结,紫禁城也终于从皇家宫苑成了我们如今所知...
评分(刊于《现代快报》2017年8月27日) 文/俞耕耘 北京故宫,之所以驰名世界,在于它早已化为历史凝集,文明象征。无论从艺术还是规模,都前所未有,登峰造极。在它背后,是北京八个世纪的建都史,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的丰赡积淀,承袭沿革与改造扩建。它不仅向我们诠释了...
评分《国家宝藏》的火热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国家的文物,也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历史的各个方面,如史事、艺术等等。在众多的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馆应该算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方面是因为它地处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留下的宫殿,拥有成千上万的文物,另一方面其与CCTV合作的...
评分《国家宝藏》的火热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国家的文物,也愿意花时间去探索历史的各个方面,如史事、艺术等等。在众多的博物馆中,故宫博物馆应该算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方面是因为它地处北京,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留下的宫殿,拥有成千上万的文物,另一方面其与CCTV合作的...
评分几年前曾经去过故宫,不谙其具体建筑历史意义的我,自然是走马观花,惊叹一番,照几张照片了事。看了单士元先生的《从紫禁城到故宫》这本书后,我发现自己是辜负了故宫一行。因为我只是看到了故宫的表象,却没有寻丝觅迹探究其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从紫禁城到故宫,简单的几个字...
2017第22本。三星半的作品。单老的身后结集作品,相比他的专著,显得单篇价值高于全本。且今时今日看,开基之作毕竟还是草创。其中对于元大都与明清北京的位置考证,故宫浴德堂考证两部分堪称经典。其余篇目里,有些史实不准处,使用还需慎重。不过可以看到老辈学者的文笔,学风,都值得今人学习
评分单老早年之作
评分算是一本上乘的科普书。虽然其中一些史事值得商榷,但整体来讲基本上将故宫的前世今生阐述明白,文笔生动。抛开这本书,我想说今天的故宫学确实已经研究的十分深入,但是对一些基本问题仍旧缺乏关注。比如说宫廷中以宦官、宫人为代表的内侍的更革,一个宫中到底有多少内侍,具体职掌是什么?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何?他们的选入与放出和生老病死,等等的细节问题其实是需要加以更多关注的。
评分考证精详,但论史乏味。
评分实在是看不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