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整理记录德国纳粹“焚书事件”中被焚书作家作品及生平的传记作品。 1933年5月,德国纳粹在柏林将94名德语作家和37名非德语作家作品焚烧,并在全国展开焚书活动,数万本书籍付诸一炬。福尔克尔•魏德曼重新采访、搜集焚书作家资料,通过各种线索整理出他们作品的样貌与生命经历。涉及到的作家包括斯蒂芬•茨威格、约瑟夫•罗特、布莱希特、托马斯•曼、雷马克等文学巨匠,以及更多消失在历史迷雾中的作家。
详述反思德国纳粹焚书事件
追踪记录纳粹焚书黑名单上的94位德语作家和37位非德语作家
一部生动的作家故事集,重现被焚书事件影响、受到迫害的作家的流亡故事
提纲挈领填补纳粹文学史空白
瑞典笔会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福尔克尔·魏德曼,德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传记作家。1969年出生,现任《法兰克福日报·周日特刊》副刊主编。2009年因《焚书之书》获得“图霍尔斯基-文学传媒奖”(瑞典笔会文学奖)。
这本书虽然以“焚书”为名,但它所谈的,不是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歌剧广场上被烧掉的那些书,而是人,那些书被烧掉的作者们的生命故事。 虽然这天的焚书是标记德国纳粹恶行的历史事件,但被丢进火堆里的,其实只是根据一个地方图书馆员的禁书建议名单,不是所有作者都赫赫有名...
评分打三星,几乎都是因为题材对我的吸引。译者的汉语实在生硬,试就本书作者序言中的一段文字对比台版翻译: 【例一】 大陆译本: 本书所描写的不是零星片段。我毫不例外地跟踪了当时被列入首批“文学作品”黑名单的所有作家的足迹,这份黑名单是焚书的依据。 台版译本...
评分这本书虽然以“焚书”为名,但它所谈的,不是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歌剧广场上被烧掉的那些书,而是人,那些书被烧掉的作者们的生命故事。 虽然这天的焚书是标记德国纳粹恶行的历史事件,但被丢进火堆里的,其实只是根据一个地方图书馆员的禁书建议名单,不是所有作者都赫赫有名...
评分2017年10月初,国庆节假期,读德国作家魏德曼的两部书《焚书之书》和《奥斯坦德1936》。两本书其实是基于同一个历史背景,即纳粹1933年焚书事件。前一本很有意思,后一本是小册子,可以视为是前一本的“外编”,阅读体验较为一般,此不赘述。下面,是对《焚书之书》的鉴识,供...
评分打三星,几乎都是因为题材对我的吸引。译者的汉语实在生硬,试就本书作者序言中的一段文字对比台版翻译: 【例一】 大陆译本: 本书所描写的不是零星片段。我毫不例外地跟踪了当时被列入首批“文学作品”黑名单的所有作家的足迹,这份黑名单是焚书的依据。 台版译本...
可以看作一本檢索書。很多人的生平經歷值得一讀,但翻譯太差。不知道該責備譯者還是編輯,從目錄開始就有錯誤,全書有至少十處的德語錯誤,有的甚至不明白為什麼能印錯。封面設計我很喜歡,但是翻譯錯誤實在太多太多。
评分如果不是太多的翻译错误,这本书可以打五星的。作者把纳粹焚书单上的作家悉数找来阅读作品,每个作家写了少则几百多不过几千字的述评,如此简单的操作何以使作者因此书成名?为什么书里的作家我知道的不超过5人还能读的如此入迷?原因一是这些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好像真的是被虚构出来的,魔幻的人生经历
评分和平年代的作家多有风格,鲜有个性。反倒是在战争和动荡的时代,一个作家身上的光明与阴暗,以及他趋向光与暗的可能性,会被历史催逼出来,让后人看得一目了然。
评分这种书为什么要再版?再版就算了,为什么要用单是目录的翻译就能把人笑死的台版?
评分如果不是太多的翻译错误,这本书可以打五星的。作者把纳粹焚书单上的作家悉数找来阅读作品,每个作家写了少则几百多不过几千字的述评,如此简单的操作何以使作者因此书成名?为什么书里的作家我知道的不超过5人还能读的如此入迷?原因一是这些文学史上的失踪者好像真的是被虚构出来的,魔幻的人生经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