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北朝》是易中天中华史第十二卷(第二部《第一帝国》终结篇),它上承秦汉、下启隋唐,书写了中华史上*动人的一段乱世。
北方五胡乱华,却*终全盘汉化。北魏孝文帝为争正统,强逼鲜卑大臣们在朝堂上只能说汉话,胆敢违命,撤职查办!严令宫中女人只能穿汉服,本族的夹领小袖一律废除……北方这座大熔炉,见证了民族融合的力度。南方王朝更迭,宋齐梁陈,个个短命……南方这块试验田,验证了士族的没落。
易中天中华史《南朝,北朝》,依据权威可靠的历史文献,以经典的易中天式解读,使南北朝历史从此变得条理清晰、轻松好读,让你两小时读懂四百年乱世风云。
易中天:1947年生于长沙,曾任教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现居江南某镇,潜心写作“中华史”。在易中天看来,《二十四史》基本上是“帝王家谱”,《资治通鉴》则是可供统治者借鉴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正因为如此,他认为汗牛充栋的各类中华史,大多没有全球视野和现代史观,因此他将在直觉、逻辑和证据的基础上,书写人们“不知道和想知道”的历史。
已出版作品:《易中天文集》(1-16卷),《易中天中华史》(总序、1-12卷)。
中国历史上有两段可谓真正的乱世:一为春秋战国,二是南北朝。 三国可能还排不上号,或者说是南北朝的铺垫尚可。 南北朝纷纷扰扰几百年,还有许多故事值得我们研究和挖掘。 南北差异,由此而始。 令人着迷的南北朝。
评分这两天在外旅行,网上睡不着,于是找出了这本书来读。兴致勃勃地从头读到尾,觉得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再了解了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然而回到豆瓣,才发现这本书在一年前就已经读过了。好多事都是这样,总觉得自己第一次做,往往不记得自己曾经做了。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向来...
评分 评分优点,全是优点。易中天读过很多书,能把很多书都融在一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成漂亮的文章。缺点就是没有自己的干货。读别人的书多了,容易撞车,是抄别人的观点。我是两天一本。好书! 下面是仿写易老师写的读书笔记 文明与文化 一个文明不可能千秋万代,不可能长乐未央。不朽...
评分从秦并天下到董卓入京,秦汉第一帝国历时四百十一年;从隋文帝灭陈到朱全忠灭唐,隋唐第二帝国历时三百一十八年;两者之间这一段乱世,刚好整整四百年——历经三国、魏晋十六国和南北朝。 由鲜卑人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十六国纷乱,开创了南北对峙的南北朝时期。之后北...
南北朝存在了169年,确实对整个华夏文明史史极为重要的169年。南北朝开始,中国以北纬33度为界,用淮河和秦岭界定了中国南北方;夏与胡开始相继融合,并都以汉文化为政治正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促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实验期;印象最深的是石勒的气度,苻坚的勇猛,以及梁武的软懦。就此为止,持续的分裂和政治实验为接下来隋唐的稳固提供了充分的经验与样本,华夏最强盛的阶段即将开启。
评分史实出处引用过于简略敷衍,论点也都在重复前人。几个史学大家的观点拼凑。有两章是凑数的,夹杂着一些野史。通俗史写得过于粗俗。很多行文历史观有问题,但作者也不是什么正经史家,整体感觉在圈钱。
评分广纳前人研究成果,顺带解决了前几部的好多线头,总体算是圆满收束。东西方的比较更为有的放矢,道教佛教的兴起发展讲得言简意赅,针对南北朝的反思亦无空中楼阁之病。可能南北朝真正可深入分析的材料本就没有那么多,对这部分的研究天然的就是利于概括,套到这样的篇幅和文风里才不觉得那么违和吧
评分历史并非简单的车轮向前而已,推动中国走向大一统、走向隋唐兴盛的道路曲曲折折的走了四百年才终于在血海中被杨坚最终寻觅到。梁武帝自己简朴至极却纵容周围贪污,最终让自己走向灭亡,这种事情为什么总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评分一段经常被忽视的乱世,却成为中华文明的承上启下之转折点,胡汉差异变小了,南北差异却加深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