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莉莎·费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
目前担任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ssociationforPsychologicalScience ,简称APS)主席。巴瑞特教授还是美国东北大学心理学系知名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TED演讲人。她还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及马萨诸塞州总医院任职,负责精神病和放射病方面的治疗研究。
巴瑞特教授专注于情绪的开创性研究,她在《科学》(Science)、《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并在吉尔福德出版社(Guilford Press)出版了六卷学术著作。巴瑞特教授因其在情绪方面的革命性研究荣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先锋奖”。
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提高自己的情绪粒度呢?巴瑞特教授给出的一个建议是,去尽可能多地掌握和情绪概念相关的词汇。比如说,同样是表示糟糕的情绪,就可以有生气、愤怒、惊恐、暴躁、窘迫、焦虑等等。但是,光是知道这些词还不够,更重要的是,你还要知道这些词具体表达的是什么...
评分 评分先简单介绍下基本概念。 身体状态 身体状态从何而来?在生存游戏中,个体往往会面临危及生存的情景,应对较好的个体有较大概率存活下来。因此,在进化的过程中,这些有利的生理表征写入了我们的基因,在面对特定场景的情况下被激发,形成了特定的身体状态,从而提高个体生存率...
评分阅读体验很不错。将emotion分析为一种基于大脑活动的个体层面developmental、社会层面culturally-wired的存在。反对本质主义确实已不新鲜。但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最好的一点在于,把emotion理解成大脑做出预设这一身体活动的结果,而大脑预设这一活动本身是融合了个体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大脑物质基础等因素,这种杂糅(书中提到也有实验证据作为支撑)不能让我们将某些情感的身体表达理解成固定的。很好地反驳了“情感活动在大脑中有固定脑回路”的传统观点。后面的“鸡汤”部分,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暖意,(虽然观点实在太大众化)。
评分前边吸引人,后边略枯燥。或者应该说大脑的分支预测的问题,:)
评分论点论据好足,it’s all about learning and progressing.
评分确实有些有趣的观点,比如身体状况影响大脑反应,而不是人们常常以为的反过来;正因如此,可以着手做些没做过的事,从而改变大脑的程式化预测。但用这么多篇幅反过来倒过去地讲相同的东西,确实也是没必要
评分I’m happy, so I smile? No, happiness COME WITH smil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