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的后半生

俞平伯的后半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王湜华
出品人:
页数:390
译者:
出版时间:2016-4
价格:50.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1381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传记
  • 俞平伯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文学
  • 传记&回忆&书信&日记&年谱&评传
  • 2016
  • 红学
  • 王湜华
  • 俞平伯
  • 后半生
  • 文学
  • 学者
  • 人生
  • 晚年
  • 回忆
  • 文化
  • 思想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记录了俞平伯大概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90年逝世前这段期间的经历。本书由王伯祥之子王湜华先生所写,王伯祥与俞平伯相识于抗日战争之上海,新中国成立后,王伯祥举家迁居北京后二人又成为同事,又因两家距离甚进而交往甚密。王湜华以长达数十年时间的交往所感讲述俞平伯的晚年生活,描绘传主的生活细节,如遭到不公正待遇后对待生活的态度、晚年后妻子过世后的悲痛以及后半生红楼梦研究的态度等。

作者简介

王湜华,字正甫,号音谷,江苏吴县人。1935年10月生于上海,1958年北京大学毕业。1995年退休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著《贞观胜慨》、《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帖木真元世祖忽必烈传奇》、《俞平伯的后半生》、《弓弦殉情:努尔哈赤后妃传奇》、《无冕之王:皇太极后妃传奇》、《红学才子俞平伯》、《李叔同的后半生:弘一法师》、《音谷谈往录》、《王伯祥传》等;校点整理古籍若干部;发表各类文章百余篇,红学类文章、论文十数篇。喜爱书法篆刻,亦善作旧体诗联等。

目录信息

难以忘怀的1954年/1
“我们必须战斗”/10
写读《随笔》絮语/16
从《随笔》到《简论》/35
“交游零落似晨星”/45
喜得文孙/50
北京昆曲研习社/53
哀念郑振铎/58
烟卷笔墨/63
从《词选》到《词选释》/67
《寒涧诗存》/73
不可弥补/77
干校生活/82
干校诗怀/86
干校家书/92
感怀挚友/101
发还家珍 兴奋难抑/108
“鱼菽曾孙与,苍颜借酒红”/116
“今日阿谁孚众望”/120
地 震/124
“晚来非晚借灯明”/133
同在一地的“两地书”/136
重圆花烛/138
重印《古槐书屋词》/154
《学刊》创办前前后后/161
欣慰的1980年/165
《重圆花烛歌》题咏种种/170
感慨弥深,真切弥笃/183
相对苦笑/188
悼 亡/193
“拥衾寒暖不关情”/202
喜得曾孙/207
从事学术活动六十五周年纪念/213
《旧时月色》/217
《兰陵王》/225
“只有旧醅,却无新酿”/241
多背诵,少要框框/245
赴港讲学/248
港游花絮/259
讲学归来的点点滴滴/269
九十大寿/273
四世印汇/277
奖掖抄书/283
翰墨前缘/287
“千秋功罪,难于辞达”/291
《乐知儿语说〈红楼〉》/298
长留遗憾在人间/314
会永远活下去!/317
墓木已拱/319
永恒纪念/322
附录 俞平伯年谱/324
首版后记/374
再版后记/375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俞平伯的后半生》的作者是著名文史学家、俞平伯先生挚友王伯祥的公子王湜华所著,因为世家之好,作者能够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连续不断地接触到传主,所以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传主的生活细节、文化成就,很多生动的细节,不是身临其境、耳熏目染,是不能感同身受、揣摩透彻的。 ...  

评分

《俞平伯的后半生》的作者是著名文史学家、俞平伯先生挚友王伯祥的公子王湜华所著,因为世家之好,作者能够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连续不断地接触到传主,所以能够生动地刻画出传主的生活细节、文化成就,很多生动的细节,不是身临其境、耳熏目染,是不能感同身受、揣摩透彻的。 ...  

评分

前尘如“梦” 本书一开始就以“难以忘怀的1954年”一篇作为俞平伯后半生的开端,时年55岁。这年10月16日,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拉开序幕,起因是9月两个才开始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青年对俞平伯在《<红楼梦>简论》一文中论点的批评。10月起,俞平伯先后八次在批判《红...

评分

前尘如“梦” 本书一开始就以“难以忘怀的1954年”一篇作为俞平伯后半生的开端,时年55岁。这年10月16日,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拉开序幕,起因是9月两个才开始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青年对俞平伯在《<红楼梦>简论》一文中论点的批评。10月起,俞平伯先后八次在批判《红...

评分

前尘如“梦” 本书一开始就以“难以忘怀的1954年”一篇作为俞平伯后半生的开端,时年55岁。这年10月16日,关于《红楼梦》研究的批判运动拉开序幕,起因是9月两个才开始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青年对俞平伯在《<红楼梦>简论》一文中论点的批评。10月起,俞平伯先后八次在批判《红...

用户评价

评分

尝闻人言,俞平老晚年常闭门谢客,即使是故交门生也会吃闭门羹,其时老人长期处于孤独与厌世的情绪中。而是书作者以世交晚辈的身份从旁窥见,更可看出老人晚年生活的不同侧面。此外,书中对于俞平老书作的写作缘起,背景的交代,为理解这位大家的作品提供了便利。俞平老与朱自清、叶圣陶、顾颉刚一生的友谊也可在书中得以管窥。俞平伯的生命足迹踏遍整个二十世纪,可以称为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因而其一生颇值得品味。

评分

作者因父亲与俞平伯先生有故交,过去也经常见他,所以在写作中可以提供很多他晚年的细节。

评分

作者因父亲与俞平伯先生有故交,过去也经常见他,所以在写作中可以提供很多他晚年的细节。

评分

一把辛酸泪。

评分

熟人切勿做传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