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关于《传习录》研究有两部重要著作,一部是陈荣杰的《传习录详注集评》,另一部就是邓艾民的此书。邓着在《传习录》个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出典的注释方面虽然稍逊于陈着,但最大特色在于将《传习录》与《阳明全书》作了严密的对照比勘,同时将《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打通,对其中互有思想关联的条目作了统一之观察和考辨,这就为从整体上把握阳明思想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者:(明代)王阳明
邓艾民(1920—1984),1920年生于湖南邵阳市,1939—1945年昆明西南联大哲学系学生,1946—1950年北京西洋哲学编译委员会译员,1950—1956年教育部大学司任职,1956—1984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员、副教授、教授。代表作有《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传习录注疏》。
《论语》以“学而”为第一章,开篇孔子就循循善诱地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荀子》更是专辟一章“劝学”来讨论为学问题,可见“为学”在儒家的学说中有很重要的位置,虽然他们...
评分《传习录注疏》是上海古籍出版的邓艾民注解本,早期曾以油印本作为北大哲学系研究生的教材,陈来认为此书“可以说代表了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王阳明研究的水平”。从全书的特色来看,邓先生将《王文成公全书》以及其他与本书相关的材料分别注解在相关段落下,以王解王,从而交相呼...
评分《传习录注疏》是上海古籍出版的邓艾民注解本,早期曾以油印本作为北大哲学系研究生的教材,陈来认为此书“可以说代表了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王阳明研究的水平”。从全书的特色来看,邓先生将《王文成公全书》以及其他与本书相关的材料分别注解在相关段落下,以王解王,从而交相呼...
评分阳明一生于事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明史》评价他“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然“誉满天下,谤亦随之”,阳明也遭受到了常人难以预料、难以忍受的诽谤诬陷。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阳明正是“人要在此等时磨炼”,“即知即行”,最终“因明至诚,以进于圣人...
评分艾民先生的书终于要出版了。 现在海内外的朋友多知道我和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的关系,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和邓艾民先生的关系。 艾民先生是我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1979年夏,研究生一年级结束,当时作教研室主任的张先生(岱年),要我们“中国哲学史”专业的十个...
读书会用书。对这书,如果只给一句话评论的话,我给:没功劳,有苦劳。说是「注疏」,其实编者既没「注」多少,「疏」更是不存在的,编者绝大多数时间就是在搬运「相关的」其他文献抄在后面供人参考,所以乍一看满眼全是「参见」、「语本」,然后就是大段引文——我给「相关的」打了引号是因为你读完后会发现大量的其实压根没什么关系,令人怀疑到底是编者没读懂阳明在说什么,还是编者觉得自己太懂阳明了要教读者如何扩展阅读,当然也有可能是后人整理手稿时给编乱了;又,编者所引的佛教内容,大部分生拉硬套,看到相似的文字就贴过来,其实内容是八竿子打不着的。除此之外,编者有时不太诚实,有些说法明显抄自前代注家却不标明出处,结果前代注家一错就跟着错,特别尴尬。总之这本书作为「注疏」完全是失败的,但作为一本资料集可以说差强人意。
评分看了二十多天终于看完了。对知行合一 致良知的概念终于有了些粗浅的了解,阳明说的一些东西确实要比朱子更“贴心”,惜乎终不如朱门之光昌。不过这书看起来实在是太痛苦了,很多条目得反复看好几遍才能有所领悟。
评分国学经典,可惜邓氏编撰稍枯燥
评分国学经典,可惜邓氏编撰稍枯燥
评分为何又再版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