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华烟云》原名《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在1938年至1939年旅居法国和美国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题献词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京华烟云》是翻译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它译为《瞬息京华》。
1938年初,林语堂打算将《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如愿。于是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创作一部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Moment in Peking》在美国出版,副标题是“一部关于现代中国的小说”。
《京华烟云》故事始于1901年义和团运动,讫于上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前后跨越30多年,借北平姚、曾、牛三大家族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反映了家国变迁和世道兴衰。小说以诸多真实历史事件为大背景,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军阀混战、“五四”运动、新青年新思潮的论战、“三·一八惨案”、二战爆发、国共合作、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等,全景式多层次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化。
《京华烟云》在出版后短短半年内即行销五万余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之作”。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又改名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系攻读。1920年入德国耶拿大学研修莎士比亚戏剧,后又至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上海东吴大学。1924年起为《语丝》杂志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曾先后创办《人间世》《宇宙风》等杂志。
1936年移居美国,此后主要用英文写作。1954年任新加坡南洋大学校长。1965年起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读《京华烟云》原因有二。其一,《京华烟云》素有现代版《红楼梦》之称,而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是想要翻译《红楼梦》,因故未译成,决定仿照其结构写作一部长篇小说。我爱《红楼梦》,或许爱屋及乌,便对此书充满期待;其二,一九七五年,《京华烟云》曾作为候选作品角逐诺贝尔...
评分借着《京华烟云》电视剧的热播,我又一遍重温了这本书,也再一次体会了陈裕清先生所说的“林语堂博士仿佛是一座活的民族纪念碑”,如果你想快速了解自光绪26年间(1900)义和团之乱至全面抗战第二年(1938)年之间的历史演变,人民生活,读这本书是再好不过了,它涉及了那...
评分林语堂是用英文写这本书的,诚然,他也是想写给外国人看的,他想翻译《红楼梦》,但最终写就“Moment in Peking”,这本让我读在其中,无时无刻不想起《红楼梦》的民国小说。 章回的标题比传统章回小说更粗白,文字的叙述也比同时的白话文更浅显,有翻译的缘故,就像林...
评分读《京华烟云》原因有二。其一,《京华烟云》素有现代版《红楼梦》之称,而林语堂先生的初衷也是想要翻译《红楼梦》,因故未译成,决定仿照其结构写作一部长篇小说。我爱《红楼梦》,或许爱屋及乌,便对此书充满期待;其二,一九七五年,《京华烟云》曾作为候选作品角逐诺贝尔...
评分林先生语言之妙,时如行云之流畅,时如落花之幽静,时如匕首之犀利,阅之大快,自不必言;其文章立意主旨,亦毋庸我一粗浅之人赘述,只此说说对姚家木兰和莫愁的看法 木兰是书中的主人公,才高貌美,又有胆识又有分寸,一生传奇多变,颇令人赞赏;但林先生说木兰是“中国完美女...
又过了一段不一样的生活。因为机灵的对话而开怀,因为国难当头而落泪。
评分电视剧给改的肤浅不少,原著就是鼓励抗日,诉说国情,电视剧完完全全弄成了儿女情长,木兰在书中的大气,在我心里还真没有哪个演员能演出来
评分有《红楼梦》的影子,阿非和红玉大概是借鉴了宝黛的形象,不过红玉并没有黛玉那么可爱。书中几个年轻人都挺喜欢的,但是一直宣扬睿智的姚老先生倒是没给我很厉害的感觉
评分没有决心耐性读红楼,倒是励志读完京华烟云,读至中卷,为革命革去的传统文化和习俗惋惜,锁国误事!!! 木兰实在太理想化了!过头了,荪亚受骗后还感谢木兰?转的也太快了吧?这里有点崩。 收获很多,全民抗战很燃。
评分里面讲了一些道家的思想,我看不懂啊。小孩子当个故事书读一读,现在的阅历的思维配不上这本,再等个十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