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江湖

文学江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王鼎钧
出品人:
页数:354
译者:
出版时间:2013-1
价格: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42194
丛书系列:王鼎钧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王鼎钧
  • 回忆录
  • 台湾
  • 文学
  • 历史
  • 传记
  • 散文
  • 三联
  • 文学
  • 江湖
  • 小说
  • 武侠
  • 经典
  • 人物
  • 命运
  • 江湖情
  • 文化
  • 叙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的第四部。从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到1978年移民美国,作者用三个“十年”,从个人的视角感受和记录了台湾的大历史和一己的小悲欢。作者亲历的“文学江湖”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

“我写回忆录不是写我自己,我是借着自己写出当年的能见度,我的写法是以自己为圆心,延伸半径,画一圆周,人在江湖,时移势易,一个“圆”画完,接着再画一个,全部回忆录是用许多‘圆’串成的。”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第四部,描述了1950-1970年代在台湾由文学、政治和特务交 织组构的奇妙江湖。作者的独特经历,使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当年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使得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在书中明白彰显。作者所亲历的这个“文学江湖”同时也是台湾风云变幻三十年的缩影:从五十年代初期的困窘和茫然,到白色恐怖中的屈辱和惊慌,再到冷战时期的“心理疲惫”,及台湾经济起飞、“反攻大陆”的宏愿成为笑柄之时无奈地选择落地生根……

王鼎钧具备了局内、局外双重身份,他可以在局内观察理解这些文艺政策执行者的真实关怀与具体困扰,也可以从局外洞悉各方势力交错产生的矛盾紧张,唯有同时提供局内局外视角,这段诡异却现实的文艺历史,才有机会明白彰显。

——杨照

《文学江湖》一书,既是为历史做见证,也给我们启示和教益,让我们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在过去的二十世纪所经历的痛苦和所怀抱的梦想、希望。……从本书中既可窥见这三十年世事人情和时代潮流的演变,也能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历史教训的独立思考,是一份极具历史和人文价值的个人总结。

——高 华

丛书介绍

用等待一辈子的自由

写尽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齐邦媛、朱西宁、杨照、高华、王奇生推荐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

抗战、流亡、内战、白色恐怖……当时天下已乱,但这四部回忆录脉络清晰,藉个人离乱的遭遇显现火焰山似的动荡年代,读来仿佛章回小说,精彩故事一个连接一个——这,其实是耄耋之年的作者用自己的青春与血泪换来的!

难得的是作者并未将回忆录写成自己血泪控诉的文章,而是借一己之受想行识,以文学的求美、史学的求真、哲学的求解将血泪化成明珠,以呈现一代众生的存在,试图唤起今人对那个时代中国人最重要的集体经验的关注和了解。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有史诗般的壮阔和触及灵魂的力量。

《关山夺路》获联合报读书人2005最佳书奖,“回忆录四部曲”获《中国时报》2009开卷十大好书,《文学江湖》获第三届2010台北国际书展大奖。

作者简介

王鼎钧 山东省兰陵人,1925 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 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 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 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钧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 年《左心房旋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 年至2009 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目录信息

文学江湖目录
代自序
有关《文学江湖》的问答1
十年灯
用笔杆急叩台湾之门............3
匪谍是怎样做成的............13
我从瞭望哨看见什么............20
投身广播见证一页古早史............28
张道藩创办小说研究组............39
小说组的讲座们............51
胡适从我心头走过............62
广播文学先行一步............69
反共文学观潮记............82
特务的显性骚扰............92
我与《公论报》的一段因缘............103
难追难摹的张道藩............112
走进广播事业的鼎盛繁荣............122
十年乱花
我从胡适面前走过............135
魏景蒙一半是名士一半是斗士............141
方块文章画地为牢............153
艺术洗礼现代文学的潮流............163
霓虹灯下的读者............174
我能为文艺青年做什么............185
特务的隐性困扰............195
省籍情结拆不完的篱笆............206
张道藩的生前身后是是非非............217
冷战时期的心理疲倦............229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亮光............240
十年一线天
你死我活办电视............253
乡土文学的旋涡............264
与特务共舞............272
我和军营的再生缘............284
我与学校的已了缘............292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上)............303
我与文学的未了缘(下)............312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321
王鼎钧台湾时期文学生活大事记............331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我自己也奇怪:多少读过几本书的自己,为什么在读到王鼎钧时会如此心悦诚服。不仅心悦诚服,简直是顶礼膜拜。要知道多少年来我已少了崇拜的心思。   一个人识字以来,多少读过一点散文。我自己,古人读得少一些,去年夏天读韩愈文集,七彩炫目,奇崛横逸,也叹为一绝,...  

评分

这是鼎公回忆录四部曲的第四部,讲的是鼎公的台湾岁月。讲的事情或许多是关于文学、广播、传媒什么的,涉及的人很多却是各方面都有。三十年的时间,台湾文学的变化发展是台湾整体变迁的一个缩影。鼎公是幸运的,尽管在台湾遭遇了许多不快甚至难堪的事。但他自己也说:...  

评分

大陆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在毛时代是怎么渡过的,已有许多文字反映,台湾知识分子在这三十年的生活,却不为大陆的人们所熟知。一般人所了解的就是台湾土改,经济起飞,人民生活富足等很表面化的内容,对在那段特殊的岁月,人是怎么生活的等详细的情况大多不知,也很少见到亲历者就...  

评分

王鼎钧回忆录一共四本,我仔细读过一、四两本。 前一本最感兴趣的是那一段学旧体诗的日子,后一本令人感兴趣的就是台湾几十年间媒体的变迁。台湾的教育状况,通过齐邦媛的《巨流河》得一窥,此位王鼎公先后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各种媒体供职,所历可以说就是一部台湾媒体发...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三本回忆录,这本是其中也是我读过的回忆录中最好的,写特务三篇及《冷战时期的心理疲倦》尤其精彩,这才是你所不知道的台湾(五十到七十年代)。三联书店还是挺有担当的,虽然免不了删节,但其实删得不干净哈哈,还是得收一本台版。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回忆录四部曲的最后一本,记录台湾三十年的世事变迁。文人之间的矛盾没什么意思,不过也算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的现当代文学史,比如台湾的乡土文学和反共文学。

评分

鼎公文笔顺应年龄增长世事变迁,从生鲜灵趣的少年心气到沉稳老到的曲笔隐晦,始终不辜负自己良心书写,这些「真相」要经历时光的洗礼方能验证真伪;读完四卷,犹如亲历硝烟,泱泱国土谁主沉浮,偏居一隅的岛屿,文学江湖与政治气候的息息相关,白色恐怖的一角,文化经济发展的大致脉络,小团圆与大悲欢,俱往矣。

评分

鼎公文笔顺应年龄增长世事变迁,从生鲜灵趣的少年心气到沉稳老到的曲笔隐晦,始终不辜负自己良心书写,这些「真相」要经历时光的洗礼方能验证真伪;读完四卷,犹如亲历硝烟,泱泱国土谁主沉浮,偏居一隅的岛屿,文学江湖与政治气候的息息相关,白色恐怖的一角,文化经济发展的大致脉络,小团圆与大悲欢,俱往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