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作家来说, 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而对另一些作家来说,探险般的生活·却是对枯燥写作的逃避。英国著名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显然属于后者。这也正是这本自传的来由。生于二十世纪初,死于九十年代,格雷属于一个逝去的年代:作为一个经历了二战伦敦空袭、战后原殖民地独立浪潮、中东战争、地区冲突的人,生活中最不缺少的应该就是危险了。但与常人的思维相反,格林的逃避恰恰是逃向最危险、最动荡、最战火纷飞的地方,而且很多时候都是亲临火线。他曾经在奠边府战役前夕在危如累卵的法国军营里呆了一整天(此后不久奠边府即被炮火吞没,法军全军覆没),曾经在中东战争时期的苏伊士运河沿岸意外遭受炮击,整整四小时听着密集的炮弹从头顶划过,在身后爆炸。二战期间,他担任英国情报机构的特工人员,在西非塞拉利昂从事反间谍工作整整两年。这些传奇般的经历当然为他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小说素材,但这并不是他为写作而淘金的功利之举。他个性的魔咒使他无法停下寻找危险的脚步——显然,无趣、单调、安宁的生活比死亡的阴影要更可怕。在这一次次可能有去无回的旅程中,他究竟在逃避什么?格雷没有明说,但从他的个性来看,他最害怕重复生活、重复写作、重复自我。而在我们这个时代,又有多少人能自信地说自己不是既定命运的囚徒呢?
毫无疑问,格雷是个勇敢的人,而且有自己的正义准则;他一次次的逃避之路不单单是猎奇的冒险,而且是在以他的方式进行战斗。格雷宣称自己没有政治倾向——这当然不完全是事实——但他确实在很多时候不以政治上的左与右来划分心中的坏蛋与英雄,而这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美苏争霸、非敌即友的政治划分下尤为珍贵。总得来说,他能在并不熟悉的异国他乡看到那里一个普通人遭受的政治苦难,不论他所属的阵营与党派,而且能感同身受并愿意冒个人危险为他们提供帮助。最重要的是,他能看穿当时在第三世界国家相继掌权的那一个个政治强人令人眼花缭乱的华美说辞与主义理想,看清他们给现实国度中的个体、个人带来的真实痛苦,并且不畏恐吓,以笔为剑,抨击强者,声援弱者。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逃避自我的作家还有点云游骑士的侠肝义胆。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大师级小说家。他悲观厌世到极点,却又最关注灵魂的挣扎和救赎;他作品中的“恶”无处不在,暴力、犯罪、背叛、堕落比比皆是,可最惊心动魄的却是个人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他作品中的人物卑琐、绝望至极点,可是污泥中却能绽放人性的光彩;他称得上是20世纪最严肃最悲观最具宗教意识的作家,可同时又是讲故事的圣手,是20世纪整个西方世界最具明星效应的大师级作家之一,是英国20世纪读者最多的小说家之一。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对于格林迷来说,这应该是除去他的创作作品以外最重要的一本书。
评分两本自传都是意外看的,都不大看得进去。大概是格林也算不得我热爱的作家,只是喜欢某几本而已。而且(奇怪的是)他的经历好像太丰富(而多产)了,非经过提炼而成故事不可,平铺直叙起来就太像流水账。创作观也不出奇(逃避是共通的),讲伊夫林·沃那部分有意思,以及最后那个骗子在世界各地冒充他的故事。
评分生活本就是比小说精彩无数倍的东西,小说只是通过整理突出其中一个主题而已,或者爱情或者战争或者其他什么,对主题的烘托要求本就将很多精彩的东西删除了,若是作者功力不足则会辜负了现实中更佳深刻或者有意思的东西,像是一个时间的恶作剧,它让人不能亲身经历一切,却又给了小说这样一座巴别塔。塞缪尔·约翰逊奖的座右铭一直为人所称道:“All the Best Stories are True”。虽然这句话与它的奖项性质有关,但我仍深以为然。
评分不仅写作是格林对生活的逃避,旅行、看电影、偶尔写短篇也是他对写作的逃避。像极了豆友们。总体是按照时间顺序,但第六章和第八章糅合了太多大段的回忆,显得有点杂乱。同时也写了很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但上一本自传开头那种避免妄自菲薄的真实和自信已经越来越弱,一种过度的自谦又回到了字里行间。他笔下的自己和他笔下的虚构人物一样,擅于自省,甚至有些沉溺,对摆在眼前的成就反而有种下意识的抗拒。“写作是一种治疗方式;有时我在想,所有那些不写作、不作曲或者不绘画的人们是如何能够设法逃避癫狂、忧郁和恐慌的,这些情绪都是人生固有的。”
评分对于格林迷来说,这应该是除去他的创作作品以外最重要的一本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