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书中他以“优雅的文体”,暂时撇开了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从世俗的角度探讨了人生应遵循的原则。自此他的理论开始越来越受重视,1860年9月他病逝,像是一个超前的智者,叔本华的孤独到人生的最后才被瞩目,叔本华对自己说:“记住,你是一个天才,天才必然超越时代,不被人理解,你不属于这个时代。你的书是为后人写的。所以天才必将独守寂寞。你千万不能为了某些东西,而放弃这些你要坚持的东西! ”
叔本华哲学思想被认为是柏拉图的观念论康德的认识论、吠陀的泛神论及厌世观四者的融合。其中讨论的话题众多,内容朴素深刻,十九世纪末的很多大思想者,大都从中汲取了营养,尤其是尼采,对叔本华的理论一直情有独钟。更有好事者认为,尼采某种程度上是继承了叔本华的衣钵,虽然二者哲学的最终结果不一样,但都是唯意志论的大哲人,都认为意志才是世界的本质。同时,叔本华的生存空虚学说也奠定了其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 收集于本书的这些代表性的论文只占叔本华全部哲学著作的一小部分,在这里对这些精选出来的文字再喋喋不休的谈论未免显得有些妄自菲薄,我们所能做的惟有用心来读它。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1788年2月22日生。被称为“悲观主义哲学家”。他是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反对者、新的“生命”哲学的先驱者;他是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他抛弃了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辩传统,力图从非理性方面来寻求新的出路,提出了生存意志论。对人间的苦难甚为敏感,因而他的人生观带有强烈的悲观主义倾向。致力于哲学家柏拉图和康德著作的研究、蔑视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他的一生并不得志,在去世前几年获得声誉以前,一直过着隐居生活。1860年9月21日病逝。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Representation")。
有个关于翻译的神评论:不比较,无伤害。趁寒假有空,我翻了翻叔本华《人生智慧箴言》的三个译本,觉得比较阅读是精明购书的好办法。如果把叔本华的原作比作优质大米,韦启昌的译本(《人生的智慧》)像高粱米,粗糙难咽,但大体干净,基本保存了营养。让我遗憾的是一些令人生...
评分 评分在东方,有一位多才多艺的长者(注意是zhǎng,不是cháng噢)。他原本可以什么都不说,自己闷声发大财。但是善良的他,看到我们这样热情啊,他老人家觉得一句话不说也不好。于是,他不仅送给我们每人一款叫“代代代”的手表,还教给了我们很多人生的经验。 在西方,也有这样一...
评分终于看完了,<人生的智慧>,花了很长时间. 这是自己在<论美国的民主>之后看过,又一本读了很久的书,但感觉真的很好. 只是因为宪法课上老师提到了这样的一个名字,于是便记了下来.现在甚至想不起来是因为什么而提到这个人的了,但真的很庆幸自己记下了这个名字,我想,我会一直记着...
评分87年的版本就概括的那么好了 新版本会更好
评分这种灵魂契合的感觉真是久违
评分寻找灵魂:)。
评分2016.3
评分人类世界的本质是痛苦,主观的感受快乐亦是痛苦。老头讲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庸俗只是稍微区别于动物性。如果庸俗是痛苦的那么孤独则是痛上加痛,亦如克尔凯郭尔所言之绝望。绝望是罪,是可致死的疾病。死而不能死,死亡反可以从绝望中暂时解脱,大多数人并不能意识到人生来绝望,然意识到绝望却摆脱不掉则更是一种悲剧。哲学上的词汇是不带有情绪倾向的很有佛学三句式的意味,可离璎珞经所言“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还有那么一番距离。所以西哲们算是觉醒中的人类,西哲们向死而生,不得不说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讲述了许多不一样的色彩。禅宗诸祖言修行这事要生死贴面额,朝不保夕要时刻警醒自己不能有丝毫懈怠,亦如我道门祖师之告诫“昨日街头尤走马今朝棺内已眠尸”,然我等小人欲行这大丈夫事,真真是要劈开尘心抛孽网。话虽如此,走过才知难难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