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她本人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是Franz Boas的学生,1923年获博士学位。1927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的类型》(Patterns of Culture,1934年出版)一书。1940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 and 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1948年9月,病逝。
菊与刀这本书是一篇关于日本人的报告,但这里并不想讨论日本的民族性和国民性问题,本文更愿意把目光投向本尼迪克特分析日本民族的方法。 本尼迪克特从没未去过日本,也不懂日语,更没有接触过正常生活状态下的日本人。她只凭借去过日本的美国人写的游记﹑日本自己的文...
评分《菊花与刀》是一本文化社会学范畴的书,美国学者在战时对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探索,最初的目的是寻求一种了解日本思想体系的模式,作为二战时期的某种需要;未想战争结束后,这本带有报告文学性质的社会学著作居然在日本和世界范围内引起了重大的轰动,被誉为了解日本...
评分死亡=悲哀=美,这是在日本人心目中的一个等式。 死亡在到来的那一刹那,如同樱花绚烂地飘落,这是美的极致,也是他们所想要的理想状态。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亡意味着纯洁、干净和超脱。他们毫不畏惧死亡,坦然地面对死亡,欣赏死亡,而且他们像是在体验死亡,甚至乐于...
评分对于日本,我们这代人实在感情复杂。从小受的国家主义教育令人始终不忘历史的耻辱,最早接触的日本人形象是抗战题材电影上留着小胡子、愚蠢又凶残的日本军官,听到最多的日语是咬牙切齿的“八格呀路”;可是时间推移,这种单一印象受到无数信息的冲击和篡改,日本的电子产品是...
评分最近花了五天看了一本书,名曰《菊与刀》。与自身状态相比,我觉得这次行动很迅速,相比于以前半个学期磨掉的《吾国吾民》,算是质的进步。起码我的行为反馈给我自己,我再一次乐学了。 刚刚看完,趁着大脑还有些余热,写下点真切的感想,不论怎么样,多一种交流,多一种思想...
我很意外,这本书居然到现在都管用
评分没有找到我想要的东西... 尤其是Meiji Reform一章。 也许人类学的学术报告就是这样吧,或许这本书并不应该当成书来读...
评分这是一本只要试图研究日本就不可跳过的圣堂级书籍,读罢至少入门日本研究。全书分三部分:个人对社会角色与位置的高度遵守和迅速转化,恩与债的传递和应对措施,如何从本质上内化这一切成为习惯。从成书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在这期间,尽管西方意识形态和所谓中立的现代化从没有停止占领全球的步伐,历史如福山所言可能已经终结在20世纪,尽管伟大如福柯和萨义德或影响或发展出的建构主义和权力/话语模式试图粉碎一切结构,但是我依然是结构功能主义的拥趸并相信结构和功能是动态存在的。正是以此为前提,民族性和以内部的历史的眼光看待民族性才有了可能的意义,否则武断地以意识形态的外来附加与排列组合概括现代社会的文化形态就太不负责任了。至于话语,就让它分别嵌在大规模全球化之前和之后分别纵向和横向地发挥历史作用吧。
评分虽然此书写于二战后不久,但作者对日本文化的剖析却是很有远见的。也可能是自己太过浅薄,有些地方也只能窥得一二,惭愧。
评分讀的是綠色封面版本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