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是大一寒假,时隔整整一年和同学再读,再看觉得很多东西能迅速地抓住核心提纲挈领了。(回头看一年前的读书笔记,觉得自己这一年还是有所进步的 嘿嘿)回顾一下这本书的观点。 两个核心词汇 社会继替和社会完整 生育制度实际上就是社会的新陈代谢,即社会继替,社会继...
评分 评分 评分最近看《水浒》,金圣叹评的那个,看完序言就又打破一个幻想——我以前听说金的逸事时对才子怀着莫明的好感,没想到。真是不忍口出脏话啊!那些满脑子愚人愚已的想法,真让人不堪忍受。什么圣人不该作书,但为了布道呢做了也可,但其它非圣人的也跟着作书,就是混乱天下视听,...
评分虽然费老逻辑清晰,解释通俗易懂,但是不能否认很多理论在现在这个时代都站不住脚。书是站在社会的角度来分析个体,但是我是从作为这个时代的个体的角度来读书。 以下是我的几个质疑,欢迎讨论: 本书一开始引入婚姻,形容一男一女为最小的抚育单位。并且提出“世界上所有的社...
看的很仔细的一本书,着实写的很好,很多内容有所感悟。还好拿的是单行本,放在合订本里一定也被我囫囵吞枣过去了。一本很获益的书。20150321
评分短小精悍,推理严谨。
评分读费老的书总是有酣畅淋漓之感,说理清楚,分析透彻,如道家常。我从中深深体会到个人需求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彼此依赖,内在矛盾,不断互动的巨大张力。第四章第一节让人深感生活与研究中的换位思考之难,第九章世代间的隔膜对理解近来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复杂关系的讨论也仍有意义。
评分费孝通先生晚年回顾学术生涯时,将《生育制度》视为个人前半生学术经历的结束,认为这本书集中体现了他当时主要的学术倾向。在这本书中,费孝通先生否定了对生育制度的生物基础解释,也反对所谓“将错就错”的文化心理解释,而是坚持功能论的社会制度解释,将一系列生育制度归结为种族群体延续和稳定的需要。潘光旦先生在代序《派与汇》中对费孝通先生的这一立场提出了批评,并提出了他的新人文主义思想,认为要将生物位育和社会文化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强调人是本位,文化是手段。这一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费老晚年反思的端绪,从“见社会不见人”到强调人是实体,从乡土中国到小城镇大问题,费孝通先生一直走在探索和体悟的路上,行行重行行。
评分经典就是四七年出版的书今天看来还在理还适用。不过也有一部分挺绕的,没看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