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坦贝克 (John Steinbeck 1902-1968)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美国作家。生于加利福尼州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小时候生活在小镇、乡村和牧场,热爱乡野的自然风光。受其母亲的熏陶,很早就接触欧洲古典文学作品,深爱《圣经》亚瑟王传奇故事的影响。1919年,进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大学。读书期间,当过牧场农工和修路队的运输工。他熟悉并屿社会底层的人们,他的许多作品都以他们为主人公,表现了底层人的善良、质朴的品格,创造了“斯坦贝克式的英雄”形象。30年代末,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使斯坦贝克受到很大的影响。1937年和1947年,斯坦贝克两次访问北欧和苏联。
斯坦贝克一生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30年代前后,以《相持》(1936)和《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为代表。后者是作家创作的高峰。也是20世纪美国文学的经典。该作品曾获普利策奖,由此作家名声国内外。
40年代是他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由于美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美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他的主要作品《月亮下去了》(1942)、《珍珠》(The Pearl)(1947)以颂扬开朗、乐观的生活方式来比衬贬社会中的倾扎和狭隘的现象,其中心主题是探讨金钱、文明和人性的关系。
50年代初,斯坦贝克离开加州迁居纽约。这一时期的创作受生物学上的“生命循环论”的影响较大,写出了两部长篇小说《伊甸园以东》(East of Eden)(1952)和《烦恼的冬天》(1961)。前者用写实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善与恶的斗争,后者描写了社会道德的沦丧,表现了作家对美国精神危机的忧虑。他认为:“战后的美国社会是富有了,但产生了一种厌倦情绪、一种消耗性的病态。”
斯坦贝克一生写了17部小说,许多短篇故事、电影和电视剧本,以及非小说作品。由于他“通过现实主义的、富于想象的创作,表现出富于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的观察”,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很薄的一本书,覆盖的人物不多,时间也很短,只有三天,情节也很简单,不像美剧24小时,每个小时都那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可是放下书,心里沉甸甸的,灰暗和忧伤,久久挥之不去。 Lennie总是惊惶地问George,我还可以养兔子吗?是的,兔子。他念念不忘的就是那一窝未来的兔...
评分读《人鼠之间》时,经常会想起美国的一些老福音歌曲:同样诉说尘世艰辛,追想“有一片应许的乐土”,而以“我们终会过死亡冷河”作为结局。不同的是,福音歌曲多半采取“上行”结构,而《人鼠之间》正好相反。 所谓“上行”结构,源自圣经诗篇里的敬拜诗,又称登殿诗:人们去圣...
评分 评分再也没有什么比大半夜睡不着复习美国文学更悲伤的了……
评分常常觉得我们就是看过各种小说中的角色,无论到了哪个时代,人性总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其实这么残忍的书不应该被禁,就像很多真相不应该被掩盖。明白世间凉薄,才能珍惜手中温暖。
评分常常觉得我们就是看过各种小说中的角色,无论到了哪个时代,人性总发挥着同样的作用。其实这么残忍的书不应该被禁,就像很多真相不应该被掩盖。明白世间凉薄,才能珍惜手中温暖。
评分看哭了... 最后李奈快活地重复着佐治的每一句话... 李奈脑子不灵光,什么都记不住,偏偏记得佐治的每一句话。买地这么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佐治明知不能实现,却因为李奈那么快乐地不断央求他重复,让他也忍不住燃起了希望。如果这个社会宽容一点,说不定李奈就真的能养那一窝小兔子,喂它们吃紫苜蓿草了呢?
评分看哭了... 最后李奈快活地重复着佐治的每一句话... 李奈脑子不灵光,什么都记不住,偏偏记得佐治的每一句话。买地这么个不切实际的想法佐治明知不能实现,却因为李奈那么快乐地不断央求他重复,让他也忍不住燃起了希望。如果这个社会宽容一点,说不定李奈就真的能养那一窝小兔子,喂它们吃紫苜蓿草了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