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隱喻》一書收錄瞭桑塔格兩篇重要論文“作為隱喻的疾病”及“愛滋病及其隱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並批判瞭諸如結核病、愛滋病、癌癥等如何在社會的演繹中一步步隱喻化,從“僅僅是身體的一種病”轉換成瞭一種道德批判,並進而轉換成一種政治壓迫的過程。文章最初連載於《紐約書評》(1978年),由於反響巨大,此後數年中兩篇文章被多次集結成冊齣版,成為瞭社會批判的經典之作。
桑塔格1933年生於美國紐約,畢業於芝加哥大學。1993年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學院院士。她是當前美國聲名卓著的“新知識分子”,和西濛・彼伏娃、漢娜・阿倫特並稱為西方當代最重要的女知識分子,被譽為“美國公眾的良心”。2000年獲美國國傢圖書奬、2001年獲耶路撒冷國際文學奬,並獲得2003年度德國圖書大奬――德國書業和平奬。
你经历了一件事,却觉得它不该在此时此景发生,事后你又认定这突然的发生似乎是一种必然。阅读苏珊-桑塔格这本小书的过程便是这样一种奇妙的感觉。 这是一本“易懂”的社科论文集,易懂是指作者以一种片断式的写作方法来论述并分析问题(桑塔格向来反感那种高堂...
評分《疾病的隐喻》的前部“作为疾病的隐喻”是身为癌症患者的苏珊桑塔格,在备受疾病及其附加隐喻带来的生理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中的思维结果。作为一个有着强健生存欲望和思考能力的生命个体,这个“文学批评的帕格尼尼”也倔强地做着相应的双重反击——积极的反复治疗并力图以自...
評分一本像是医学论文的书,却是反讽意味甚浓的文化批评论文。 一本好书让不同职业领域的人看,会产生不同的视角。这本书让谙熟社会学或是现象学的读者来说,也许是最契合于苏珊·桑塔格写这本书的意旨。作为医学生的我拿起这本书阅读起时,必定和其他人有不同的心境来看...
評分我们已经给疾病强加了太多含义,进行了太多阐释,而它们是非本质的。疾病的本质发生了偏离,苏珊对这些疾病的隐喻进行了讨论,有关阶级、女权、死亡、政治。她身患癌症后仍然在写此书,所以对疾病和一个患者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诸多的嗤之以鼻有了更直接的感受和反省。本书延续了...
4.5;把曆史上幾大頑疾從病理特徵、社會緣由、人文色彩、道德層麵加以縱橫分析聯係,其知識儲備與寫作能力讓人擊節,且因自身罹患癌癥的立場,讀來格外感觸。剖開人類普世心理:“疾病喚起的一種全然古老的恐懼。即使不具有傳染性,也會被感到在道德上具有傳染性。”在病人被生理性判決之前,社會“道德”已執行隱喻的死刑——罪行的天譴、心靈的脆弱、精神的錯亂。結核病被浪漫派賦予道德色彩,消解粗俗肉身;是爬嚮上層階級的勢利眼文雅、精緻和敏感的標誌;癌癥與軍事術語的並置;梅毒被投射到政治哲學,獲得精神升華;艾滋病成為第三世界入侵的徵象;霍亂是疾病殖民化的標識;極權主義利用、強化疾病攜帶的恐怖感。這些「隱喻」反映的是文化的缺陷、人類對死亡的陰鬱態度、麵對工業社會高速發展時期的無力感,以及麵對暴力的恐懼。
评分疾病帶來的勝利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社會意義上的死亡。
评分2015年第129本:關於結核、癌癥、艾滋等疾病的隱喻性描繪,從社會、文化、政治等角度將疾病妖魔化,為之打上恥辱的印記,而罔顧患者的不幸與痛苦,將其置於另一重懲罰之下。桑塔格說看待疾病最真誠的方式是“盡可能消除或抵製隱喻性思考”,然而舊的隱喻或許不斷凋亡,但新的隱喻仍在繼續傷害著病人。
评分關於“隱喻”, 蘇珊·桑塔格采用瞭亞裏斯多德的定義, 即“以他物之名名此物”; 而所謂“疾病隱喻”, 就是把疾病作為形容詞, 即說某物“像”或“是”疾病, 是指這事惡心或醜惡, 在社會意義和道德意義上不正確。桑塔格在論述中引用瞭西方文化中的許多疾病隱喻, 比如, “看任何一個大城市縱橫交錯的平麵圖, 就是在看縴維瘤的縱橫交錯”; “西藏的那種隱修生活方式, 對文明來說, 是一種結核病”。這告訴我們, 隱喻這種人類創造性思維形式和修辭手段, 可能是危險的, 應該警惕和摒棄那些在文化上不正確、在意識形態上具有欺騙性和鼓動性的隱喻, 尤其是疾病隱喻。
评分角度很妙。有不少可以探究的點:天朝一貫以來“毒瘤”的政治隱喻,擴散性疾病在現代科幻作品中的角色,異己與感染源、不潔的聯係,還有政體與人體的相互藉喻…… 此外感覺十年過去桑塔格的文風依然散漫,很多地方絮絮叨叨不知道是不是刻意為之。讀的時候不停想起時光隊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