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1933年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芝加哥大学。1993年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她是当前美国声名卓著的“新知识分子”,和西蒙・彼伏娃、汉娜・阿伦特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2000年获美国国家图书奖、2001年获耶路撒冷国际文学奖,并获得2003年度德国图书大奖――德国书业和平奖。
《疾病的隐喻》一书收录了桑塔格两篇重要论文“作为隐喻的疾病”及“爱滋病及其隐喻”,在文章中桑塔格反思并批判了诸如结核病、爱滋病、癌症等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并进而转换成一种政治压迫的过程。文章最初连载于《纽约书评》(1978年),由于反响巨大,此后数年中两篇文章被多次集结成册出版,成为了社会批判的经典之作。
对这本书感兴趣,首先是因为作者苏珊•桑塔格,她是在去年去世的吧,当时很轰动,报纸杂志纷纷刊登她的生平,那个时候就感觉,这是个坚强的女人,不服输的、有思想的、从事学术研究的女人。 这本《疾病的隐喻》其实是一本文集,是两篇批评文字的合集,这点从该书的英文名...
评分上海译文刚出版的《苏珊·桑塔格传》开头还挺吸引人:“她最早的记忆之一,是4岁左右在公园里,听到她的爱尔兰保姆跟一个穿着浆过的白制服的大块头说:‘苏珊弦儿总是绷得紧紧的。’”“弦儿总是绷得紧紧的”,是个蛮符合想象的形容,这位美国最具有通俗知名度的女作家、同时宣...
评分26 那个腹部隆起的人孕育着自己的死亡。 51 古代世界对疾病的思考,大多把疾病当作上天降罪的工具。 52 像任何一种极端的处境一样,令人恐惧的疾病也把人的好品性和坏品性统统都暴露出来了。 54 至少,疾病的不幸能够擦亮人的眼睛,使他看清一生中的种种自欺和人格的失败。 60...
评分一本像是医学论文的书,却是反讽意味甚浓的文化批评论文。 一本好书让不同职业领域的人看,会产生不同的视角。这本书让谙熟社会学或是现象学的读者来说,也许是最契合于苏珊·桑塔格写这本书的意旨。作为医学生的我拿起这本书阅读起时,必定和其他人有不同的心境来看...
评分疾病的隐喻与阶级不平等 ——人生而不平等,将来也不会平等 @秋和Sharemy Susan Sontag所著《疾病的隐喻》[1] (下文直接标注页码)一书分为“作为隐喻的疾...
角度很妙。有不少可以探究的点:天朝一贯以来“毒瘤”的政治隐喻,扩散性疾病在现代科幻作品中的角色,异己与感染源、不洁的联系,还有政体与人体的相互借喻…… 此外感觉十年过去桑塔格的文风依然散漫,很多地方絮絮叨叨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读的时候不停想起时光队伍。
评分隐喻是无可逃避的,反对隐喻的同时也难免落入隐喻的陷阱。正如意义是不可逃避的,因此反对阐释的同时其实也在阐释。
评分“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
评分她的方法论让我觉得不太可靠,可能需要更严谨的知识考古学……除此之外都挺好的。不过我在想,如果社会隐喻背后真有一个科学的实体存在呢?
评分角度很妙。有不少可以探究的点:天朝一贯以来“毒瘤”的政治隐喻,扩散性疾病在现代科幻作品中的角色,异己与感染源、不洁的联系,还有政体与人体的相互借喻…… 此外感觉十年过去桑塔格的文风依然散漫,很多地方絮絮叨叨不知道是不是刻意为之。读的时候不停想起时光队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