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

旅行者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湖南美術齣版社
作者:[法] 阿蘭·羅伯-格裏耶
出品人:
頁數:717(上下卷)
译者:餘中先
出版時間:2012-2
價格:73.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5647764
叢書系列:實驗藝術叢書
圖書標籤:
  • 阿蘭·羅伯-格裏耶
  • 法國
  • 羅伯-格裏耶
  • 法國文學
  • 文學
  • 外國文學
  • 小說
  • 文化
  • 旅行
  • 探索
  • 冒險
  • 地理
  • 文化
  • 風景
  • 記錄
  • 成長
  • 自由
  • 旅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羅伯-格裏耶晚年的大部分時光都是在下諾曼底首府Caen的鄉下城堡度過的。在那裏,他迴憶、寫作,同時也照顧他心愛的熱帶植物。離城堡不遠有一座修道院,現在是法國當代齣版紀念學會,簡稱IMEC,羅伯-格裏耶生前已經將所有手稿, 包括繪畫和照片,交給它永久保存。學會的負責人奧利 維耶·科爾佩先生特彆珍惜自己的特權,他讓羅伯-格裏耶感到IMEC好像就是為他而建立的,並為他做瞭一切,其中就包括選編《旅行者》,它齣版於羅伯-格裏耶八十壽辰的前一年。

《旅行者》中文版上捲的文章雖然是作者寫下的或校訂的,但不包括60年代齣版的《為瞭一種新小說》中的任何篇章,部分甚至超齣瞭文學或新小說的範疇。為瞭弄懂作者的一生,接觸這些材料——盡管其中不少內容經常重復——是研究者必要的功課。

無疑,不管在什麼場閤,羅伯-格裏耶總是喜歡談論自己,並不失時機地批評自己的同伴,這使得喜歡他的人和厭惡他的人一樣多。通過編選這個文集,奧利維耶·科爾佩從正麵評價瞭占據我們思想空間的這個“午夜的魔王”:新小說最具旅行者形象的代錶,同時也是最重視與人們分享新小說要求以及持久進展狀態的人。

《旅行者》中文版下捲中所收集的對話涉及羅伯-格裏耶四十年中的每一個時期,雖然並不是作傢一生中的全部,但已經夠豐富瞭。讀者必須有足夠的耐心麵對其中內容的重復,因為是媒體的性質和作傢的性格決定瞭某些重復的必要性。無論是宣傳自己還是評價彆人,羅伯-格裏耶始終是作為思想者在發言。所以,重復以及每一次增加的少許新內容,都必然構成現代文學或者新小說的思想寶庫。(陳侗)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旅行者(阿蘭·羅伯-格裏耶) / 1
介紹(奧利維耶·科爾佩) / 7

文章與討論

在保加利亞的四天(1947和1978) / 3
關於娜塔麗·薩羅特
現實主義,心理學和小說的未來(1956和1978) / 29
關於“娜塔麗·薩羅特”小輯的介紹(1983) / 41
讓·德·貝格《圖像》序言(1956) / 45
關於《去年在馬裏安巴德》(1961)/ 49
文學與政治(1963) / 63
描繪、再現、運動(1963) / 69
作傢,從定義上說,不知該走嚮何方,他寫作是為瞭試圖明白他為什麼渴望寫作(1964) / 77
關於描繪一個電影場景的簡短思考(1967) / 81
秩序兩麵觀(1967) / 93
在《伊甸及其後》之後(1970) / 101
一個不妥協的作傢(1972) / 107
關於生成器的選擇(1972) / 133
“老鼠的故事”或美德,就是引嚮罪惡的東西(1973) / 141
娛樂和享樂的權力(1974) / 151
電影與意識形態(1976) / 155
敘述的秩序與無序(1978) / 159
關於羅蘭·巴特
為什麼我喜歡巴特(1978) / 171
羅蘭·巴特之黨(1981) / 199
一個多餘的羅蘭·巴特(1995) / 205
大教堂,世界的記憶(1981) / 215
為瞭一種新電影(1982) / 223
身在中國,今時今日(1984) / 235
讓幻象活下去(1985) / 251
剋洛德·西濛,葡萄種植者與騎士(1985) / 255
太滿的世界,空無的意識(1985) / 263
薩特與新小說(1986) / 277
文學的解惑練習(1989) / 293
“我從來隻談自己,不及其他”(1991) / 305
從新小說到新自傳(1994) / 321
我的韓國影子(1997) / 335
途中(1998) / 339
語言的混淆(2000) / 349

訪談

《快報》(1959) / 365
《世界報》(1963) / 379
《世界報》(1967) / 387
《文學雜誌》(1967) / 395
《快報》(1968) / 433
《新觀察傢》(1970) / 471
《文學雜誌》(1970) / 481
《活的藝術》(1974) / 495
《變焦》(1974) / 509
《世界報》(1978) / 523
《藝術快報》(1978) / 535
《新文學傢》(1978) / 547
《解放報》(1981) / 555
《世界報》(1984) / 567
《藝術雜誌》(1984) / 575
《文學雜誌》(1985) / 591
《阿蘭·羅伯-格裏耶》,工廠齣版社(1985) / 603
《人文科學雜誌》(1987) / 621
《藝術新聞報》(1988) / 641
《辨論報》(1988) / 657
《搖滾怪客》(Les Inrockuptibles)(1998) / 671
《讀書》(2000) / 687
《圖書周刊》(2000) / 697

後記 / 711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书摘: 我从未尝试过要将自己与人类世界隔离开来。即使在我的某些小说中,有着大量的物体,那也总是人看到的,不是一个中性的,目光,而是一个极其深刻地介入到人类的各种情感之中的人所看到的。 影片不是发生在讲述者的头脑里,不是发生在演员的头脑里,它发生在我的头脑里...  

評分

书摘: 我从未尝试过要将自己与人类世界隔离开来。即使在我的某些小说中,有着大量的物体,那也总是人看到的,不是一个中性的,目光,而是一个极其深刻地介入到人类的各种情感之中的人所看到的。 影片不是发生在讲述者的头脑里,不是发生在演员的头脑里,它发生在我的头脑里...  

評分

书摘: 我从未尝试过要将自己与人类世界隔离开来。即使在我的某些小说中,有着大量的物体,那也总是人看到的,不是一个中性的,目光,而是一个极其深刻地介入到人类的各种情感之中的人所看到的。 影片不是发生在讲述者的头脑里,不是发生在演员的头脑里,它发生在我的头脑里...  

評分

书摘: 我从未尝试过要将自己与人类世界隔离开来。即使在我的某些小说中,有着大量的物体,那也总是人看到的,不是一个中性的,目光,而是一个极其深刻地介入到人类的各种情感之中的人所看到的。 影片不是发生在讲述者的头脑里,不是发生在演员的头脑里,它发生在我的头脑里...  

評分

1.上周末在时光书店,见书静静呆在那个角落,就以为是在等我。 2.书已经有点旧了,问店员,说是从其他关了的店里调过来的,真的吗? 3.书的封面内折,你看不见的部分,他的手,握着一个大白萝卜,根部还泛着青色的光泽。 4.翻开上卷,目录中说:作家,从定义上说,不知该走向何...

用戶評價

评分

格裏耶小說創作的另一麵:對讀者和評論傢的犀利迴應,那些維護巴爾紮剋式的小說秩序的老派讀者顯然無法讀懂新小說;身體力行地踐行新電影的觀念,與阿倫·雷乃多次閤作,反對巴贊將電影視作朝嚮現實生活的窗口的理論,重拾電影書寫的材料形式之必要性;不遺餘力地為新小說作一切方麵的辯護:通過嚮以巴爾紮剋為典型的現實主義小說發起詰難,揭穿現實主義的幻象——即帶著不無早期富足的資産階級式的天真把一種井然有序的社會與人的所謂“自然”狀態誤當成現實的真實和真理,轉嚮一種基於鬍塞爾現象學的人類被粗暴地驅趕投射到自身之外的空意識狀態的現代主義小說,被流放的意義永遠不再/無法迴應文本的召喚,正是在這種破碎、斷裂、瞬時、空無的邏各斯邊緣地帶,新小說進行毀滅-創造的超越-反復運動。歸根結底,藝術不且不能揭示生活,它隻提齣疑問。

评分

20140704

评分

關於電影的很多思考太對口味。對於享樂、色情的正名,大呼其妙。

评分

挑著看瞭一些感興趣的

评分

齣乎意料,有相當的可讀性,盡管不停地在重復。十分喜歡和格外不喜歡的作品都會吸引我,蘿蔔顯然屬於後者。。。越是拒斥越是好奇,但還是難免會有“過猶不及”的感嘆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