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99届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2014年全球环保话题之书
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
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名人与多家媒体推荐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一一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故事有十三个。前几个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齿象、大海雀还有菊石已经灭绝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陈列当下的事实,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迅速变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里。
巨变的范围是如此广大,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随便去哪里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最后还有一个故事所讲述的灭绝差不多算是发生在我家后院——说不定,也同时发生在你家。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作者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Elizabeth Kolbert
美国知名记者、优秀科普作家,《纽约客》环境观察员和评论员。她的写作兼顾科学的严密性与辛辣的幽默感,以观察深刻、逻辑清晰、行文生动著称。曾出版《灾变手记》等文集,其社会责任感与前沿意识备受称道。2014年新作《大灭绝时代》在欧美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受媒体与学界一致好评,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堪与《寂静的春天》相提并论的重要著作。
译者
叶盛
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曾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结构生物学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负责人。作为科学松鼠会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曾获“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中篇科幻小说银奖,并翻译出版了《为什么要相信达尔文》《岩石里的头盖骨》等科普图书。
作为书的译者,给自己的书写书评是件多多少少有些奇怪的事情。本以为无话可说,但等到落笔时才发现,想说的很多。一本书的译者大概也是最仔细的一位读者,一个词也不曾放过。然而越是读得仔细,越是有无数的想法,却受困于译者的身份,无处倾吐。借书评之机,随便说说吧。 (...
评分 评分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经典,而与此同时,某些经典也因其特质,可以超越时代,被人们久久传读。比如在环保领域,《寂静的春天》就是这样的作品。它展示的是20世纪蕾切尔•卡逊对于“春天”不再拥有勃勃生机的忧心忡忡。而这种担忧蔓延至今,则已经变成了更实在的,也更可怖...
评分关于物种灭绝和环境保护的书籍和影视比比皆是,但«大灭绝时代»无疑是其中最佳的作品之一。它集科学性、趣味性、警示性于一体,不仅仅关注于浅显的环境保护理念,而是从物种灭绝概念的起源出发,以作者亲身经历的访问为导向,涉及全球变暖、海洋酸化、物种入侵、过度捕杀...
评分2015年第103本:#译文纪实系列#由悠长生命史五次大灭绝、无数物种的消失、生态群落的不断重组,以及人类历史上“灾变论”、“均变论”等生命理论的发展与嬗递,得出第六次大灭绝即人类世大灭绝的终将到来。过度屠戮、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不断侵入,正如书中所说,“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
评分读完真感慨,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马上就要废掉了,而人类还在继续作死,还在为一些早该搁置的矛盾而大打出手,就算人类不是第六次大灭绝的唯一原因,也至少要承担巨大的责任,“人类世”早晚会成为“坟墓之中的一个黄金时代”
评分记者之书而不是学者之书,很多问题只说一面、而对争议描述不清。
评分在地球上其他物种的眼中,人类是不折不扣的恶魔。
评分结论无非是Our Homo sapiens are really the neighbours from hell, 但故事非常好看,每一章画面感都很强,纸上纪录片的感觉。偶尔来一笔诗意描绘,比如梦中吸烟的蛙,像高山雪崩般的珊瑚排卵,天地寂寥啊。「菊石的运气」一章亦可读出人类社会某些时期的常态(当一个生物在面对它整个演化历史上从未遭遇过的情况时,在极端压力下,“适应”这个概念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菊石存在的方式曾帮助他们广为繁衍,最后也成了毁灭的原因)。之前未了解过相关观点的读者,翻到「疯狂基因」一章想必会十分震撼……进化的终点是否必定为狂暴化的自毁?现在的保护行动是在唤起人类的「利他性」抑或「利己性」呢?(老鼠掌握未来这种猜想太惊悚了,选猫吼不吼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