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作者:張法
出品人:
頁數:334
译者:
出版時間:2010-12-1
價格:3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0125480
叢書系列:當代中國人文大係
圖書標籤:
  • 美學
  • 中西美學比較
  • 文學理論
  • 中西美學
  • 張法
  • 藝術理論
  • 西方美學
  • 文化
  • 中西美學
  • 文化精神
  • 審美哲學
  • 藝術思想
  • 人文精神
  • 文化比較
  • 美學史
  • 價值觀念
  • 精神傳統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從文化精神的角度研究中西美學。作者從文化範式入手。在把握中西美學基本精神和對中西美學作宏觀整體比較的前提下,切入到中西美學中“和諧”、“悲劇”、“崇高”、“荒誕與逍遙”、“文與形式”、“典型與意境”等基本概念,以及“創作理論”、“靈感理論”、“靈感的主體構成”和“審美具體方式”等具體問題。並結閤瞭大量的中西藝術實踐,作瞭觀念的梳理與理論的分析概括,來尋找橫跨不同範式之間的共同規律。文化精神是一文化中一切時代、一切思想的總和。

著者簡介

張法,男,1954年生。中國人民大學美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1996-1997),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訪問學者(2002-2003),第四屆霍英東基金奬獲得者(1994)。主要著作有:《中國美學史》(2000)、《20世紀西方美學史》(2003)、 《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1994)、《中國藝術:曆程與精神》(2003)、《文藝與中國現代性》(2002)、《詢問佛境》(2000)等。

圖書目錄

韓文版序
引言 中西美學比較:緣起、內容、意義
一、比較潮流的興起
二、本在範式衝撞中的美學
三、中國美學走嚮現代形態的背景
四、中西美學比較:方法、內容、意義
第一章 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一節 有與無
第二節 形式與整體功能
第三節 明晰與模糊
第二章 中西美學的整體比較
第一節 中西美學的存在形態
第二節 中西美學理論的結構方式
第三節 中西美學的曆史發展
第三章 和諧:中西文化理想追求的審美凝結
第一節 中西和諧的不同起源
第二節 中西和諧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中西和諧的美學錶現
第四節 中西美學和諧的不同走嚮
第四章 悲劇:中西文化內在睏境的審美凝結
第一節 悲劇意識的定義和中西形態
第二節 保存與毀滅:中西愛情悲劇意識
第三節 護禮與求真:中西悲劇意識的不同側重
第五章 崇高:中西文化超越意嚮的審美凝結
第一節 崇高的核心及其在中西文化中的展開
第二節 西方崇高的諸形態
第三節 中國崇高理論的諸形態
第六章 荒誕與逍遙:中西文化自由極境的審美凝結
第一節 抗爭、自由、荒誕
第二節 退隱、逍遙、夢幻感
第七章 文與形式及其深人:中西審美對象結構理論
第一節 文與形式
第二節 文與形式的展開
第三節 多層結構的審美對象
第四節 人體結構的審美對象
第八章 典型與意境:中西審美對象的最高境界
第一節 典型與意境及其文化精神
第二節 典型及其曆史演化
第三節 意境及其曆史演化
第九章 中西美學的創作理論
第一節 摹仿自然與心師造化
第二節 想象與內遊
第三節 直覺與興
第十章 中西美學的靈感理論
第一節 確然神賜與宛如神助
第二節 天纔與人品
第三節 無意識與參悟
第十一章 中西美感的主體構成
第一節 中西美感主體構成的初型
第二節 中西美感主體構成的曆史發展
第三節 中西美感主體構成的定型與轉嚮
第十二章 中西審美的具體方式
第一節 觀照方式:遊目與焦點
第二節 體悟與認識
第三節 去除情欲與激發情欲
第四節 心嚮往之與雙嚮超越
後記
附錄一 主要西方人物原名及生卒年錶
附錄二 主要西方概念中英對照錶
本版附錄一 一次關於中西美學比較的中韓對話
本版附錄二 比較文化學:緣起、內容、方法
本版附錄三 從中西印思想比較,看何以西方率先進入世界現代性進程
本版附錄四 比較美學:中國與世界
本版附錄五 中西美學原理著作的整體比較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從精神文化的角度研究中西美學

评分

很好的作品,作者邏輯很好,內容梳理條理清晰,語言通俗易懂,作為一本專著真的不能要求再高瞭。或許是因為書是自上課講義而來,圖示的存在方便授課,列入書中也很好,幫助讀者理解功效不錯。總之是非常喜歡瞭。友情提示:第一章很重要,如果時間緊迫,隻看第一章就足夠吸收本書的主要精華啦。

评分

因為認為世界是有(原子,理式,上帝,物質,存在……),看重形式(邏輯,數理,語言……),強調明晰,所以即便認識到虛無的存在,依舊選擇嚮死而生;而因為深信“有生於無”,注重整體功能(天人閤一,陰陽調和,五行相生相剋),迷戀模糊,故而盡管妙不可言,但也因為太不明晰或者太過自信(天人閤一),妙處有時僅限自己“領悟”。 中國重保存(圓),西方尚進取(綫)。 序言說得好,一個事物的特性,離不開它的對照物。(所以中西無有隻是相對而言。) 如果把中西文化內部的諸多因素相比較,亦有不少驚人的區彆(共時)和變化(曆時)。 中國古代文化vs西方文化(古今)。 然則,被西風吹拂後的中國現當代文化,和西方現當代文化相較,有何特性? 若區彆不顯,或有二因—— 當代中西方文化皆異常復雜,且常變常新相互交融; 同質化。

评分

不僅僅是簡單的中西比照。書中對一些中西美學基本問題背後的原理分析透徹且提綱挈領。

评分

張法還是厲害。總領性概念與精簡的框架抓住中西美學的特徵。不過細讀,尚有論證的不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