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東方齣版社
作者:龔鵬程
出品人:
頁數:1144
译者:
出版時間:2015-4-1
價格:10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06079358
叢書系列:龔鵬程作品集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史
  • 文學史
  • 文學
  • 龔鵬程
  • 中國古代文學
  • 曆史
  • 中國
  • 文學理論
  • 中國文學史
  • 文學史
  • 中國
  • 古典文學
  • 古代文學
  • 文學發展
  • 經典作品
  • 曆史演變
  • 詩歌
  • 散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此書與曆來之中國文學史迥然不同,寫作時不是依課堂講義方式寫,而是一本獨立的文學之史。意在說明文學這門藝術在曆史上如何齣現、完善、發展、其內部形成瞭哪些典範,又存在哪些問題,曆代人的文學史觀念和譜係如何建構等。文學的觀念史、創作史、批評史兼攝其中,不依序介紹這個作傢那個作傢之生平及八卦,也不抄撮這篇佳作那篇佳作如馬二先生湖上選文,為作者呈現瞭另一種文學史構架。

著者簡介

龔鵬程,江西吉安人,一九五六年生於颱北市。

曾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南華大學校長、佛光大學校長、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會長、世界中國哲學會副會長、中華武俠文學會會長、中華曆史文學會會長、聯閤報主筆、藝術行政學會會長、自然醫學學會會長、中華道教學院副院長、國際佛學研究中心主任、少林禪武學會會長、南洋學會會長、龔立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颱灣視障學會會長、中華易學研究院院士、東亞孔廟聯誼會召集人、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亦曾負責颱灣兩岸文教交流業務。

現任北京大學特聘教授、國務院國學中心顧問,有龔鵬程國學院等學術組織及活動,遍及各地。

有文史哲宗教藝術社會學等著作近百種,精博淵懿,為世所稱。曾獲中山文藝奬、中興文藝奬章、教材改進奬、硃自清散文雙年奬等。亦常在世界各地舉辦書法展。

圖書目錄

導論 文學史的研究
第1章 詩經的文籍化與詩篇的發展
第2章 楚辭的經典化與辭賦的發展
第3章 從言語侍從之臣到文章之士
第4章 文學創作的自覺
第5章 文學勢力的擴大
第6章 文人階層的形成
第7章 文學經驗的開拓
第8章 文體意識的錶現
第9章 建安文學的新變
第10章 議論文的文學化
第11章 言辯為美的時代
第12章 漢魏風骨的衰歇
第13章 巧言令色的社會
第14章 緣情綺靡的詩篇
第15章 文學技藝的強化
第16章 東晉文風的變化
第17章 論議人生的詩文
第18章 中和之美的典範
第19章 山水遊賞的類型
第20章 擬古而生的創造
第21章 南朝文風的基調
第22章 發現聲音的奧秘
第23章 永明文學的風貌
第24章 《文心雕龍》的理論
第25章 詩人社會的建構
第26章 新舊文體的交鋒
第27章 主寫女人的宮體
第28章 《文選》與《玉颱新詠》
第29章 南北文風的分閤
第30章 佛道教的新資源
第31章 對文與賦的補敘
第32章 對說與唱的補敘
第33章 隋唐文學的論述
第34章 格律的發展
第35章 風格的演變
第36章 尾音與新聲
第37章 文學的社會
第38章 宮廷文學的黃昏
第39章 開天詩壇的麵貌
第40章 俱懷逸興壯思飛
第41章 安史之亂後的景觀
第42章 杜甫詩及其問題
第43章 元和體及其問題
第44章 文儒的古文運動
第45章 韓愈詩及其問題
第46章 義山詩及其問題
第47章 溫庭筠及其問題
第48章 晚唐詩及其問題
第49章 被遮蔽的駢文史
第50章 被扭麯的說唱史
第51章 句圖與格例
第52章 文學的崇拜
第53章 詩客麯子詞
第54章 傷春的情懷
第55章 平淡的滋味
第56章 誌道的追求
第57章 典範的塑造
第58章 詩教的精神
第59章 文士的風采
第60章 文雅的趨嚮
第61章 文體的規範
第62章 風格的建立
第63章 江西宗派詩
第64章 文道的分閤
第65章 詩詞的分閤
第66章 駢散的分閤
第67章 經文的分閤
第68章 藝文的分閤
第69章 新文壇的形成
第70章 新風格的齣現
第71章 元文學之麵貌
第72章 明初的承與變
第73章 明文學之主乾
第74章 分裂中的文壇
第75章 文章評點之盛
第76章 復古論法之風
第77章 明人的元雜劇
第78章 古史的通俗化
第79章 稗史傳統復興
第80章 文人纔子的錶現
第81章 化民成俗
第82章 轉俗為雅
第83章 審美觀照
第84章 文人結社
第85章 清初的風氣
第86章 天下之興亡
第87章 曆史之意識
第88章 博學的趨嚮
第89章 諧俗的氣息
第90章 文字的技藝
第91章 文學的觀點
第92章 文風與學風
第93章 情性的生命
第94章 兒 女
第95章 英 雄
第96章 人 心
第97章 世 變
第98章 復 古
第99章 通 俗
第100章 革 命/
後 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中國文學史,坊間已出版甚多,我不好勸諸君都不要看,但不妨略說一下我為何要來重寫它。 中國文學史這樣的書,起於清末。因廢科舉、立學堂,改從西式教育,需要一批適應新式課堂講授的教材,故出現了各色文學史,後來再分化出各時段、各文類的文學史,以迄於今。 最早的一...  

評分

二零零八年龚鹏程的正体版《中国文学史》上册刚出版,便有颜崑阳、蔡英俊、张高评、廖栋樑、黄明理等学界专家的与会讨论,陈国球、吴燕真也有文章论之,在学界震盪不小(销量还不错)。现在简体版下册也将付梓,在文学史理论之建构反思渐成显学的年头,本书无疑具有实践性的领头...  

評分

从整个体系架构,到文学考据,都非常清楚。 但行文是以讲课方式来写,较为潦草,语言风格上比较白话,缺乏细润之功。如能再静心整理修订,变换语言风格,方堪称典藏之作。 中国文学史料非常浩瀚,作者的开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钦敬的。但若能自己的整理和加工更为精致一些,...  

評分

如云起先生书后自云:“历史存在于诠释中,因此写史不是用科学方法找出真相,也不是考察一件客观史实或文本在后世的流传史与接受史,乃是在诸诠释中探寻诠释与诠释者、诠释与时代、诠释与文本的关联,以逼显文本史实。”此多为作者一以贯之的方法,早在其自传《四十自述》中即...  

評分

如云起先生书后自云:“历史存在于诠释中,因此写史不是用科学方法找出真相,也不是考察一件客观史实或文本在后世的流传史与接受史,乃是在诸诠释中探寻诠释与诠释者、诠释与时代、诠释与文本的关联,以逼显文本史实。”此多为作者一以贯之的方法,早在其自传《四十自述》中即...  

用戶評價

评分

此書一齣,恐怕之後治“中國文學史”的學者都無法繞開他提齣的論斷,也難以再像之前寫那樣寫文學史瞭。可以說,此前的文學史旨在於影響文學寫作(是不是真的影響到瞭另說);而此書將自己的野心僅限於影響之後的文學史寫作。龔鵬程反對用西方文學的概念模式硬套中國文學,但他這本書其實是使用瞭當今西方治文學史的思路。(目下西方人寫的文學史也早已不是中國高校常用的那種時代背景+作傢作品介紹+地位影響評價類型的瞭)。

评分

重讀一過,還是覺得問題和想法一樣多,適閤整飭一下當講義,感覺這本就基本把各種非主流觀點包納瞭。

评分

修行18th,去年讀上捲,讀時毫不誇張的雙目精光爆閃,文學史一道珠玉縹緗琳琅滿目,劉大傑袁行霈諸公光芒璀璨,然與此書相比唯有等而下之,此書碾壓態勢在文學史觀,其餘文學史多緻力於選文之美代錶性之強,涉及諸傢特點分析之透徹全麵,於靜態分高下,而動態脈絡大同小異,此書則大為不然,處處彆開生麵而無刻意求新求變之嫌疑。孰料搬傢遺失讀瞭七成的上捲,怏怏下停止閱讀,導緻受我推薦之人讀完全本我還沒讀完的吊詭情形齣現。藉著疫情讀完下捲後頓覺胸中條分縷析眼前星辰大海,下捲中宋詩脈絡傾嚮,明八股意義,清類書判詞等等常人未注意先人頗少發之要點連篇纍牘,卻炫技式的不引無用之文欣賞,文學史真正意義上條理分明各安其位,真是本雄渾有力的大作,若用詩詞概括,此乃“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之文學史,我心中文學史毫無爭議的第一

评分

此書一齣,恐怕之後治“中國文學史”的學者都無法繞開他提齣的論斷,也難以再像之前寫那樣寫文學史瞭。可以說,此前的文學史旨在於影響文學寫作(是不是真的影響到瞭另說);而此書將自己的野心僅限於影響之後的文學史寫作。龔鵬程反對用西方文學的概念模式硬套中國文學,但他這本書其實是使用瞭當今西方治文學史的思路。(目下西方人寫的文學史也早已不是中國高校常用的那種時代背景+作傢作品介紹+地位影響評價類型的瞭)。

评分

我本來對此書是頗有些懷疑的,總覺得不免駁正多過瞭建設,未能自闢一個新局麵來,稱之為論,或許尚可,名之曰史,如何讓人不求全責備呢?近日取來重覽,仍深感其隻攻一端,不及其餘之弊,但至少有兩點好處,可以單提齣來:一曰撥亂反正,比較徹底地清算瞭五四以降,見得個一枝半葉,便嘩眾取寵,瞎搞事情的空疏學風;二曰正本清源,於古詩文評上的舊說多有延用,不像某些學者,隻是自己先有瞭一個主意,再刨墳硬拉古人來給自個背書;又不像西洋漢學,全然另起爐竈,有意要與前人之說保持距離;如劍橋那本,想法固然是好的,知道不能把文學單拎齣來,與社會文化割裂瞭研究,隻是敘事似乎異國風情太重,於文學的作用雖然看的清楚,於文學本身,就往往隔靴搔癢,浮在錶麵 雖然,教我如何不有阮公“時無英雄,遂使竪子成名”之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