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俄国作家。他是19世纪的文学顶峰之一,也是至今仍被公认的19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广播的人道主义万国景仰,他的孤独的自我忏悔却少有人理解。
力冈(1926—1997年),原名王桂荣,山东广饶人,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安徽作家协会理事。长期在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从事俄语教学和俄苏文学翻译工作。翻译文学和传记作品达700多万字。译作:《上尉的女儿》(普希金著)、《暴风雪》(普希金著)、《当代英雄》(莱蒙托夫著)、《猎人笔记》(屠格涅夫著)、《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日瓦尔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著,合译)等。
我不能从这本书看出很多书评提到的革命目的,比如抨击制度什么的。相反,我觉得他是刻画人性的书籍,是非常深刻的心理学小说。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男人竟然如此了解女人,而且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叹为观止! 书中的人物是立体的,我反对书评简单将卡列宁说成虚伪的坏人,把沃伦...
心理描写将所感而道不出明明白白写在纸上,在爱情里的正反面心思被大白天下,庆幸的是原来是寻常感情,不幸的是,时间爱情都有这样的天平和悖论么……安娜是个极有魅力的女人,然而却喜欢不起来,除了刻意写美之外,没有感受到其人格魅力。翻译很得体又精准了,没有翻译腔,舒服。小说两条主线,一条安娜一条列文,安娜线关注重心在个人情感,列文线关注点在个人思想。思想的逐渐成熟和豁然开朗的整个思维过程我们又何尝没有经历过?有些点不谋而合,也是说出了无法说出的思维过程。
评分安娜的死是必然的,是注定的。沃伦斯基的爱犹如烟花一般,绽放得时候爱得浓烈,但是很快便为灰烬了。
评分也不知道是因为名字相同还是其他隐匿的原因。当72页正式出现安娜 阿尔卡迪耶芙娜 卡列尼娜的时候 我突然不忍心看下去了。
评分安娜和伏伦斯基不是不相爱,只是当生活只剩下光秃秃的爱情,也许才会发现你多么需要除爱情以外的东西。安娜和列文是我们每个人的缩影。
评分“他望着她,好像一个人望着他摘下的一朵萎蔫了的花,很难看出它的美。可当初是他因为它的美才摘下来,把它悔了的。”想说,托尔斯泰笔下的人物塑造每每异常丰满,和力冈式译法相得益彰。可悲的,安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