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俄国作家。他是19世纪的文学顶峰之一,也是至今仍被公认的19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广播的人道主义万国景仰,他的孤独的自我忏悔却少有人理解。
力冈(1926—1997年),原名王桂荣,山东广饶人,生前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安徽作家协会理事。长期在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从事俄语教学和俄苏文学翻译工作。翻译文学和传记作品达700多万字。译作:《上尉的女儿》(普希金著)、《暴风雪》(普希金著)、《当代英雄》(莱蒙托夫著)、《猎人笔记》(屠格涅夫著)、《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泰著)、《复活》(列夫·托尔斯泰著)、《日瓦尔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著,合译)等。
我不能从这本书看出很多书评提到的革命目的,比如抨击制度什么的。相反,我觉得他是刻画人性的书籍,是非常深刻的心理学小说。托尔斯泰作为一个男人竟然如此了解女人,而且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叹为观止! 书中的人物是立体的,我反对书评简单将卡列宁说成虚伪的坏人,把沃伦...
评分 评分每天断断续续地,在网页上读完了《安娜·卡列宁那》。怀着对长久以来对老托的偏见,和对老陀的偏爱,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想起以前看过的一句评论:就小说的艺术而言,老托是胜于老陀的。言之有理。不过有趣的事也在这里,正是由于出色的全局掌控和局部...
评分这是到目前为止,我读过的最厚实的一部文学名著,托尔斯泰的传世三部巨著之一,在高中仅读的几本经典名著中,也曾有过《复活》,但已完全忘记。待稍晚些时候,拜读他的《战争与和平》,便可以通过罗兰罗兰的《名人传》,较为深入理解这位世界文豪生平及精神世界。 很难想...
评分感觉欧洲爱情都一个套路
评分终于读完了。
评分应该还能有更好的译本
评分应该还能有更好的译本
评分文本本身冗长、译文细节不精、而作品更像是一部言情巨著、如果你看不到那些潜伏在内里的思考的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