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1866—1869)描写1812年俄法战争的全过程,以当时四大贵族家庭的人物活动为线索,反映了1805至1820年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各阶层的现实生活,抨击了那些谈吐优雅,但漠视祖国命运的贵族,歌颂了青年一代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是一部史诗般的鸿篇巨制。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他的作品包括文学、宗教、哲学、美学、政论等著作,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一个时代,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等。
刘辽逸(1915—2001),原名刘长菘,安徽濉溪人,曾用名长松。1939年于西北联合大学俄文商业系毕业。1943年在桂林开始从事俄苏文学译介工作。译著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杜布罗夫斯基》《哈吉穆拉特》、高尔基的《童年》等。
一、豆瓣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用了多久读了一本书,当我终于把《战争与和平》归到读过的一档里的时候,我发现我是从三月的时候读这本书的。但是确切的说,我读了上下两册加哈利波特的一到五册。可是总的来说。我觉得我这三个月来只读了一本书。那些哈利波特啊...
评分1、少年时期为了装逼,表示自己是听老师话的好骚年,于是,一气之中,托尔斯泰、司汤达、福楼拜、勃朗特姐妹等统统纳入已被阅读过的名单中。也不乏拿着大部头,故意露出封皮,坐在侧窗的位置上,或者坐在桌子上的情景。一脚蹬在前面同学的桌沿,另一腿自由下垂,背部挺直,颈部...
评分比较希腊神话和《圣经》中的英雄形象,不难看出二者的差异。与希腊神话中拥有强大个人意志甚至敢于反抗众神的英雄相比,《圣经》中的英雄多为上帝的选民,他们尊敬上帝并为上帝所服务,因而拥有超凡的神力。但一旦疏忽了自己的责任,就会失去上帝的庇佑,从而失去力量。如...
评分昨天终于把《战争与和平》看完了。十年前在东北师大,我曾写下“经冬无雪懒读书”的句子。保定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下过雪,所以我很愿意为我的懒堕找一个比较文化的借口。但也只是借口。事实上,前面的部分我一直读得很快,所以拖了这么久,都是因为尾声第二部。托尔斯泰是一个...
评分托尔斯泰的三部长篇中,《复活》是我最隔膜的。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还只有十六七岁,刚刚考上大学不久。作为一个农家子弟,对于聂赫留朵夫这样的“忏悔的贵族”,我实在没有太大的共鸣。加上我们当时学的欧洲文学史教材,对《复活》评价似乎也不高,认为它宣扬改良主义,与阶...
重读来看,很多人物的命运在一登场就已埋下了伏笔,库拉金家族徒有其表,保尔康斯基家族正直中带着固执,罗斯托夫一家在战争开始之前简直是一座世外桃源。当安德烈和尼古拉相遇时尽管有些不愉快仍然对对方有所期待,因为归根到底他们是一类人。德鲁别斯基公爵夫人实在是个妙人儿,连带着他的儿子保里斯也八面玲珑,还有那纯洁善良的宋尼雅。格外引人注意的是陶洛霍夫,笔墨不多却是一个十分丰满的人物,更符合那个年代活生生的大兵形象——有着各自的缺点,桀骜不驯野性十足但一到战场上又变成了让敌人丧胆的亡命之徒,在与皮埃尔决斗后所表现出对母亲的依恋之情让人垂泪,人的多面性在他身上尤显。至于皮埃尔,重读完陀《白痴》之后再与梅什金做个对比,感觉两人很有可比性。
评分读起来才发现比想象中好看太多啦,故事厚重,吐槽精准。啊!想去一趟俄罗斯。
评分俄罗斯旅游归来将满一年终于读罢此书。掩卷方觉不愧俄罗斯民族之第一书。托翁的高明,是将断代史寄情小说,主人公们的悲欢离合与战争的波澜壮阔交织纵横,从中体会到生之旨趣与爱之获求。同时,毫不避讳对现实战争的描绘与历史人物的臧否。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卷的史观,堪称题眼!
评分我试图强迫自己去读
评分终于读完,很多人说到喜欢娜塔莎,我却一直对她很白眼,像《安娜》里面的吉蒂,眼高手低,看似傻白甜实则缺心眼。似乎大家喜欢的角色我都没啥感觉,真要说喜欢的,那就选玛丽亚吧,毕竟她是正本书到了最后还坚持写作坚持自省的女性,相比之下皮埃尔不在只会发疯的娜塔莎太神经了。海伦或许是安娜的前身,一直没看懂她到底是怎么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