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热爱电影,你会在这本书中找到伟大的知音,他们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名字:梅里爱、让•雷诺阿、路易•德吕克、安东尼奥尼、安德烈•巴赞、乔治•萨杜尔、亨利•朗格卢瓦、特吕弗……他们曾改写了电影史,并非因为他们在特定时代担负了某个身份,更因为他们对电影有着共同的热爱和痴迷,这独特的热爱和痴迷就是“迷影”(cinéphilie)。
苏珊•桑塔格说:“电影是一场圣战,电影是一种世界观。喜爱诗歌、歌剧和舞蹈的人心中不仅有诗歌、歌剧和舞蹈,但影迷会认为电影是他们的唯一。电影包容一切——他们的确做到这一点,电影既是艺术,也是生活。”迷影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电影的热爱、信仰和忠诚,如果没有对电影的爱,就没有电影的历史。
本书作者根据旅法多年积累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讲述了“迷影”如何改变了电影和电影文化的历史,从1895年电影的诞生到传奇杂志《电影手册》,从因痴迷电影而破产的乔治•梅里爱到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与萨特的论战,从1950年代的“作者论”到1968年的“朗格卢瓦事件”……作者从“迷影情结”衍生的理论话语和美学话语角度触发,对“上镜头理论”、“摄影机笔论”、“作者论”等电影理论史上诸多重要话题的话语背景进行了清理,文笔生动又不失严谨,是电影爱好者、电影专业学生不可多得的必读佳作。
李洋,法国戴高乐大学电影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影视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欧盟大学协会(Erasmus mundus)客座研究员,《看电影》杂志、《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译有《特写:阿巴斯和他的电影》、《莱昂内往事》,2006年以“大旗虎皮”的网名创办中文电影百科网站。
题目起大了。『法国迷影文化史』还差不多。 切入点很特别,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想会不会有点牵强,看完了觉得这些不同领域的人物确实都是因为迷影而联系起来的。 达内的那一章和我的知识面相距甚远,看着费劲。 要不是因为法国人对于理论,思辨,定义的热爱,我也很难想到其他...
评分 评分特吕弗死后,让·杜谢所说的“两个斜面”并没有真的分离,而是开始寻找新的连接方式。一些年轻的、带有作者色彩的导演,他们的电影在商业上也获得了难以想象的成功。看电影就去http://www.zhj2.com,我感觉应该非常不错的说,所以,连接“作者电影”与“商业电影”这两种“斜面...
评分如果不是朋友推荐,我可能不会马上读这本书。原因有二。一来,书中所涉及内容和我现在耕耘的一亩三分地所需的给养多少有些距离。论 文到了现在的这个阶段是相当功利,特别希望所看的东西马上能为论文直接所用,似乎已经无力顾及那种潜移默化的美感。二来,我一向对以“文化史”...
评分我第一次接触到苏珊桑塔格和安德烈巴赞就是在虎皮老师的《迷影文化史》中,当电影百年之际,各国媒体、影评人都在积极回顾、总结、讴歌第七艺术时,很难想象对电影如此迷恋的桑塔格会写出“如果电影迷恋死了,电影也就死了”这样震耳发聩的句子。其后在法国电影新浪潮部...
书名取得有点大而不当,其实主要限定在几位法国影人的迷影轶事及其影响,如果改为《迷影传奇》之类的也许会好一点,也更具卖相,至少不像文化史那么令人望而生畏。书中资料详实、文笔生动,行文明白晓畅、激情四溢,并无晦涩枯燥之感,读来兴趣盎然,读罢颇有收获。总之,作为迷影入门书,你值得拥有。
评分李洋老师用激情顺畅的语言描述着历史上迷影者的激情,读下来痛快极了,自己的电影神经也被挑拨的异常兴奋。不过从书写角度来说,称之为“法国”迷影文化史更为恰当。
评分129页。李洋给安德烈·马尔罗颁了一座诺贝尔文学奖
评分怎么说?很多东西没说清楚,逻辑同样不大清楚。其实就是心没用到,且不好看。应该去看看新星的《日本AV影像史》,那才是认真做“史”的节奏。
评分本书最大的毛病应该是对迷影这个概念对电影史的推动发展作用有过分夸大之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