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主义、多元化主义、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非洲中心论等各种新潮理论引领风骚之际,哈罗德·布鲁姆逆流而立,力拒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重申智识与审美标准的不可或缺。在本书中,布鲁姆高扬“审美自律性”的主张,一仍其“影响的焦虑”理论,以莎士比亚为西方经典的中心,并在与莎氏的比照中,考察了从但丁、乔叟、塞万提斯一直到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等的二十多位西方一流作家,揭示出文学经典的奥秘所在:经典作品都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西方正典》为解读数百年来西方伟大作家和重要作品提供了引导,无疑会激发你重温经典的欲望,但它绝不只是一份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读书目,其中融合了对学识的喜爱和对审美的激情,才华横溢而又雄辩无碍地维护了一种统一连贯的文学文化,在从往后的岁月里,它将引领我们重拾西方文学传统所给予了阅读之乐。
哈罗德·布鲁姆,1930年出生于纽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1955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早期研究浪漫主义诗歌,曾出版过论布莱克、雪莱、叶芝、斯蒂文斯等英美诗人的专著。除先前提到《影响的焦虑》、《西方正典》之外,他还著有《误读之图》、《卡巴拉犹太神秘哲学与批评》、《诗与隐抑》以及即将出版的新作《耶稣和亚维:神圣之名》(Jesus and Yahweh:The Names Divine)。作为一个批评家,布鲁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三大方面,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后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犹太教的诺斯替主义与喀巴拉主义则是这些批评的主要对象。在美国,布鲁姆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牌的学者和批评家。他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被誉为是“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摘自《世纪中国》 作者:张 维 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一书翻译成中文后,在文学界引起激烈反响,有积极的呼应,也有无情的指责,更有对于批评者非巨细无遗也是点面俱到的再批评。笔者在此无意参与争论,只是力求结合布鲁姆早期提出的相关理论内容,蠡测其定义的“正典”...
评分 评分布鲁姆在1994年的这部书中,仍然在极力践行他的对抗、修正理论、影响的焦虑学说。全书以莎士比亚为经典核心,分为21章,对诸多作家作品对莎氏的继承与对抗做了细致分析。其中一章:《弗洛伊德:莎士比亚式的解读》耐人寻味。看过他的《对抗:走向一种修正理论》和《影响的焦...
评分关于文学的语境,值得一谈的大概有三个层次。 在第一层次上,文学依赖于文本之外的语境。 到此为止,“纯”的文学还不存在。 大多数中世纪的东方文学都是应酬性的,这一点适用于从阿拉伯到中国的整个亚洲大陆——或许印度除外。对一位古代阿拉伯或波斯诗人来说,诗歌是展...
评分哈罗德·布卢姆有一种濒临灭绝的珍稀生物的气质,至少他有自视为一种衰亡了的伟大传统的最后捍卫者的倾向。对这个传统,我今天突然找到了一个准确的表达,那就是:对文学的爱。其实,简单地把布卢姆自己树立的敌人——“憎恨学派”——反过来,也就得到了他自己的定位。因此,...
是時候揭穿皇帝新裝了,就算英語普及教育確實做的不錯,捧英美學界的臭腳也要有個限度。當談論某作家時,提到莎士比亞的次數還超過那位作家本人,這絕對是腦子有問題⋯⋯
评分哈罗德是个彻头彻尾的莎士比亚控,控到了看什么都像莎士比亚的程度。但的确这个年代,这么老派扎实的文学批评家真不多了,致敬。
评分是時候揭穿皇帝新裝了,就算英語普及教育確實做的不錯,捧英美學界的臭腳也要有個限度。當談論某作家時,提到莎士比亞的次數還超過那位作家本人,這絕對是腦子有問題⋯⋯
评分喜欢这种有偏见论调 又有个人独特阐发的谈阅读 谈那些大家与经典文学的文论。清晰 广博 深厚之中又不失轻盈。当然 到头来 其实不必去执著于「正」或「经典」 但一定要去扩展自己阅读的边界与深度 进而培养自己的旨趣与口味。这本身就是阅读 是书的赐福。
评分哈罗德是个彻头彻尾的莎士比亚控,控到了看什么都像莎士比亚的程度。但的确这个年代,这么老派扎实的文学批评家真不多了,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