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女性主义、多元化主义、文化唯物主义、新历史主义、非洲中心论等各种新潮理论引领风骚之际,哈罗德·布鲁姆逆流而立,力拒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重申智识与审美标准的不可或缺。在本书中,布鲁姆高扬“审美自律性”的主张,一仍其“影响的焦虑”理论,以莎士比亚为西方经典的中心,并在与莎氏的比照中,考察了从但丁、乔叟、塞万提斯一直到乔伊斯、卡夫卡、博尔赫斯、贝克特等的二十多位西方一流作家,揭示出文学经典的奥秘所在:经典作品都源于传统与原创的巧妙融合。《西方正典》为解读数百年来西方伟大作家和重要作品提供了引导,无疑会激发你重温经典的欲望,但它绝不只是一份西方文学作品的必读书目,其中融合了对学识的喜爱和对审美的激情,才华横溢而又雄辩无碍地维护了一种统一连贯的文学文化,在从往后的岁月里,它将引领我们重拾西方文学传统所给予了阅读之乐。
哈罗德·布鲁姆,1930年出生于纽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1955年起在耶鲁大学任教。早期研究浪漫主义诗歌,曾出版过论布莱克、雪莱、叶芝、斯蒂文斯等英美诗人的专著。除先前提到《影响的焦虑》、《西方正典》之外,他还著有《误读之图》、《卡巴拉犹太神秘哲学与批评》、《诗与隐抑》以及即将出版的新作《耶稣和亚维:神圣之名》(Jesus and Yahweh:The Names Divine)。作为一个批评家,布鲁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三大方面,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后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犹太教的诺斯替主义与喀巴拉主义则是这些批评的主要对象。在美国,布鲁姆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牌的学者和批评家。他以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和批评实践被誉为是“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煽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关于文学的语境,值得一谈的大概有三个层次。 在第一层次上,文学依赖于文本之外的语境。 到此为止,“纯”的文学还不存在。 大多数中世纪的东方文学都是应酬性的,这一点适用于从阿拉伯到中国的整个亚洲大陆——或许印度除外。对一位古代阿拉伯或波斯诗人来说,诗歌是展...
评分布鲁姆在1994年的这部书中,仍然在极力践行他的对抗、修正理论、影响的焦虑学说。全书以莎士比亚为经典核心,分为21章,对诸多作家作品对莎氏的继承与对抗做了细致分析。其中一章:《弗洛伊德:莎士比亚式的解读》耐人寻味。看过他的《对抗:走向一种修正理论》和《影响的焦...
评分不少受益并非与一种有意的授意有关,夏日的夜晚你经过乘凉的人群,听见他们秘密的谈话,其中涉足政治家的命运、螃蟹的饥渴或鳏夫的诉讼,这些谈话来自另外的交际圈,并不针对你,也不吸纳你参与,然而它们有一种魔力,间接地传递出宝贵的消息,从而丰富你的夜生活。哈罗德...
评分喜欢这种有偏见论调 又有个人独特阐发的谈阅读 谈那些大家与经典文学的文论。清晰 广博 深厚之中又不失轻盈。当然 到头来 其实不必去执著于「正」或「经典」 但一定要去扩展自己阅读的边界与深度 进而培养自己的旨趣与口味。这本身就是阅读 是书的赐福。
评分细读文本的功力的确厉害,认同布鲁姆唯文学美感至上的态度,左派文艺理论更牵涉到社科。但其莎士比亚的脑残粉的身份,和其脱胎于弗洛伊德弑父观点的理论未免简单且窄化。
评分为何读经典?他们都有好的解释。正典之所以为正典,的确非常的“正”,难以与意外的惊喜不期而遇,带来的是沉思和长久的吸纳,卡尔维诺则仿佛予我以熏熏然的醉意,是清晨的一口新鲜空气。卡尔维诺轻盈,布鲁姆凝重。把敬意给布鲁姆,把爱给卡尔维诺。
评分“影响“理论的批评实践,虽然确实可以加深在历史纵向上的认识,也有一些有趣的分析(btw仍然很喜欢他对诗的解读),但是开花爷某些古板狭隘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啊。理解其捍卫审美的纯粹性,但是将文化批评等等一棒子打成小丑的态度实在是。。本书几乎可以概括为”莎士比亚以后文学中的莎士比亚因子“了,有些见解让人无力吐槽,凡是对莎稍有微词都会中枪被说是嫉妒啊,还有点英语文学中心之感。这么选出来的正典,简直就是”在莎士比亚的阴影下“。
评分首先是赞颂,永远是赞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