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重要代表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的著作除了《存在与时间》具有完整的统一结构外,其他著作大多都是以论文集或讲演集的形式出版的。主要著作有:《形而上学是什么?》、《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真理的本质》、《形而上学导论》、《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等。
《康德与形而上学疑难》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主要著作之一、其内容原为海德格尔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的写作计划之一部分
本书主要是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阐释成形而上学的一次奠基活动,其目的在于将形而上学疑难作为一种基始存在论的疑难展现出来。基始存在论就是对有限的人的本质作存在论上的分析工作,是人的亲在的形而上学,它与所有的人类学,甚至与哲学的人类学都保持着根本性的区别,出?何种意图和以怎样的方式对一个基始存在论的观念做阐释工作,在什么范围之内以及在什么样的前提条件之下提出“什么是人?”这一具体问题,海德格尔在书中论述得非常清楚,为我们深刻领会《纯粹理性批判》提供了难得的精神食粮。
*以下内容都要加双引号。(或许是双重双引号,我所理解的嗨哥所理解的康德) 哲学的基本目标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诉求与人类企图从上帝视角来达到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是共生的 被给予性是人类有限性的必然结果,人类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只有同时将有限性保持在视野才是合法的 《...
评分1.海德格尔进行康德诠释的主旨是克服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把康德的整个系统建立于康德对于知识的批判之上。康德的学说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不是“经验的原理“,而是”本体论“。 2.海德格尔把所有知识的能力与先验想象力联系起来,卡西尔认为康德并不代表这种一元论,而是坚持感...
评分1.海德格尔进行康德诠释的主旨是克服新康德主义,新康德主义把康德的整个系统建立于康德对于知识的批判之上。康德的学说对于海德格尔而言不是“经验的原理“,而是”本体论“。 2.海德格尔把所有知识的能力与先验想象力联系起来,卡西尔认为康德并不代表这种一元论,而是坚持感...
评分 评分【文章简介】 本篇“回顾”(Rückblick)是亨利希先生在译者完成了《论主体性之统一》一文(见本专栏上一篇论文)的翻译之后,应译者邀请于2016年9月写作并授权以中文首发的。《论主体性之统一》是亨利希于1955年在伽达默尔主编的《哲学评论》(Philosophische Rundschau)上...
海德格对先验想象力的解读,真够大胆的。我隐约觉得,先验想象力,内时间意识,还有前反思的自我意识,都是说的一回事。
评分疑难这个词有点怪
评分(1929)海德格尔重新阐释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所谓疑难,指的是人的本质是有限性这一问题。人之有限性在于人的直观是领受性,而非上帝直观那般是创造性。感性直观由知性辅助,此“辅助”要靠想象力沟通二者。海指责康在想象力这一困难前退缩,他决定接过任务,以想象力为根基,去重新奠基二者。
评分题名是献给马克斯.舍勒,这个挺囧的。以康德哲学基础作背景,海德格尔是视角还挺独特的。不过他认为康德的第一批判与认识论无关,值得商榷。
评分基本上只能看作是以康德为契机阐发作者自己思想的作品。海德格尔将《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界定为形而上学奠基,即解决与存在者有别的存在究竟为何的问题。带着这一视野来看《批判》中的先验分析论,从属于接受性的感性和从属于自发性的知性之间的沟通就成了关键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A版先验演绎中对作为两者的居间者(甚而是比两者更原初者)的想象力的强调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但康德在“形而上学深渊”前的退却使得他在B版中取消了想象力的地位,将之归于判断的知性之下。沿着康德未能走上的道路,海德格尔从感性、想象力、知性中得出它们与当前、滞留和预持这三重时间情态的对应关系,从而走上了一条基于时间性诠释学的基础存在论道路。海德格尔的康德解释因其强迫性而为同时代的新康德主义者诟病,当然,这种诟病本身也并不是多么难以理解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