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取义

浮生取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飞
出品人:
页数:317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1
价格:3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0113388
丛书系列: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自杀
  • 人类学
  • 吴飞
  • 中国研究
  • 社会
  • 中国
  • 文化
  • 浮生取义
  • 哲学
  • 人生
  • 抉择
  • 意义
  • 命运
  • 自由
  • 成长
  • 觉醒
  • 奋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简介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作者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前言与鸣谢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中,“过日子”被称为“过晌”。我大概5岁的时候,跟着我姥姥到她的娘家村去服侍她的母亲。当时我姥姥刚过70,我的太姥姥96岁。我总是听姥姥说“过晌”、“过晌”的,就禁不住问,到底什么是“过晌”呢?面对这样幼稚的问题,大人们自然会哄堂大笑,却也难以给出一个让我满意的答案。我的困惑自然不会打消,不过时间久了,这个词听得多了,好像就忘了我的疑问。直到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忽然又想起了当年的那个问题,这个时候,我的姥姥也和当年的太姥姥一样年纪了。

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一些司空见惯的词汇和说法,我们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因而也不会觉得有什么探讨的价值。但我们一旦认真对待这些词,就会发现,恰恰是这些看上去最平常的词,才有着巨大的力量。“过日子”和“做人”都是这样的词。我在2002年要下田野的时候,姥姥身体还非常好,没有什么病,知道我要到农村去作研究,就会和我讲起老家很多很多的事,使我恍惚间回到了二十多年前。到了农村里,我母亲不断帮我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帮我理解一个一个自杀背后的理由,我也在不断品味着姥姥给我讲的那些事情和道理,“过日子”这个词就在我脑子里逐渐清晰了起来。我最终决定把它当作理解自杀问题的最重要的概念工具,因为它使我能最好地理解这些普通人的生与死。

因此,面对那么多自杀者的悲惨故事,我一直在以我姥姥的人生当作参照系;甚至在理解西方思想中的人生理论时,姥姥的一生都成为我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但没想到,在我回国半年后,姥姥病倒在了床上;就在我的书写到最后关头的时候,她未能等到看一眼,在自己99岁生日前几天,就驾鹤西去了;而且,最为遗憾的是,我女儿的出生竟然与此凑到了一起,使我无法抽身赶回,只能在妇产医院旁边的十字路口烧一点纸钱。

在研究和写作当中,我以前一直觉得很平凡的姥姥,却显得那么伟大起来。姥姥于1908年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经历了两度江山易主,以及日本侵华、大饥荒、文化大革命这些灾难。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丈夫和公公相继辞世时,她五十多岁,带着五个未成年的女儿,我母亲是老四。我的太姥爷,也就是她的公公,走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让几个女孩子读书。当时正是六十年代初,生活状况很不好,但她牢牢记住了这句话,变卖家产,甚至卖掉了祖上传下的珍宝,宁愿让邻里讥嘲她不过日子,也要使自己的五个女儿都读书成才。

姥姥一生虽遭际坎坷,而言谈举止未尝逾礼,乐观豁达,宠辱不惊,侍奉翁姑尽心尽力,教育后辈有张有弛,在远近乡里更是扶危济困,善名远播。最终求仁得仁,福寿百年。一个世纪的沧桑变幻,在她和她的家庭面前都变得苍白无力,烟消云散。中国人过日子的方式究竟有怎样的力量,在这位普通农妇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我姥姥生病的这一年多里,我母亲就慢慢写下了姥姥的一生。我之所以要把她写的一些内容附在本书的最后,不仅是为了纪念老人家,更重要的是,希望能从正面,而不仅仅是自杀者这样的反面,来窥见现代中国人过日子的智慧和境界。之所以说是现代,是因为,虽然姥姥在我们看来还是太传统了,但她面对的问题完全是现代中国的问题;我们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可以从她那里学到很多。

正是因为姥姥对我的思考的重要意义,我违反了一般鸣谢的惯例,把自己家的人放在了最前面而不是最后,希望读者能够谅解。人到中年,在经历了一些事情,读了一些书之后,才会慢慢体会到中国思想的深厚,才知道日常生活是一部最值得读的书。希望此书在终结了我对自杀研究的同时,开启对“过日子”的更多思考。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年读书的经验,特别是西学的思考,那些日常生活的力量还是很难显露出来的。在我的过日子和做人的过程中,诸多师友的提携与警醒都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本书中一再表明的,除了亲人之外,我们还需要师友和国家,才能为自己建构一个立体的人生格局,才能为过日子添加更多的味道。因此,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献给我的老师:慷慨豪爽的凯博文(Arthur Kleinman)教授和她的夫人凯博艺(Joan Kleinman)、温文尔雅的曼斯费尔德(Harvey Mansfield)教授、随和宽厚的屈佑天(James Watson)教授和他的夫人体贴的华屈若碧(Rubie Watson)教授、博学的卡顿(Steve Caton)教授、和蔼的古德(Byron Good)教授,使我在康桥的日子充满了各种色彩;而杜维明教授不仅直接为我提供了经济支持,也让我深深理解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困难。国内的王守常教授、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王铭铭教授、杨念群教授、萧国亮教授、景军教授则使我的一切思考都无法和中国问题割舍开来。

若是一一列举给过我帮助的朋师友,势必成为一个极为冗长的名单。但我还是要提到,李猛一如既往地和我一同深入对每个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他,这本书的完成是不可能的,应星、王利平、徐晓宏则曾经和我同下田野,与我一起体会了实地研究的艰难与收获。吴增定、渠敬东、赵晓力、周飞舟、毛亮、强世功、汪庆华、郭金华,张跃宏、李诚等与我作了多次讨论,帮我修正了很多问题。此外,不得不提到的是,与我一同赴美的同学胡宗泽和我共同渡过了初到美国最艰难的阶段,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而林国华和郑文龙二兄使我没有陷入美国专业教育的泥沼中,也令我感激不尽。我特别还要感谢我的师妹何江穗。她曾经费尽辛苦,帮我将我姥姥口述的十几盘磁带录成文字。

回国之后,北大哲学系的赵敦华、陈来、张志刚、孙尚扬、尚新建、李四龙等教授为我新的研究和教学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初为人师的我逐渐开始进入一种新的伦理关系。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大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有所收获,已经成为我现在继续研究的主要动力。感谢我所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此外,还要感谢哈佛-燕京学社、弗里德曼基金会、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对我的研究的经济支持。

本文中的一些章节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过,在此感谢这些刊物允许此处重刊:1.1以“自杀中的‘正义’问题”刊于《社会学家茶座》第十八辑,2.1和2.3以“论‘过日子’”刊于《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 6期,4.2以“夫妇之礼与家庭之义:一个个案分析”刊于《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文集(三联书店,2007)。

吴 飞

2008年7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河北肃宁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著作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等。

目录信息

第一部分 导言
第一章 死与生
1.1 困惑
1.2 田野
1.3 文献
1.4 自杀理论
1.5 自杀状态
第二章 命与义
2.1 过日子
2.2 人格
2.3 委屈
2.4 做人
2.5 家国
第二部分 家之礼
第三章 人伦
3.1 爱
3.2 慈
3.3 孝
3.4 综论
第四章 礼义
4.1 “从良”
4.2 夫妇
4.3 齐家
4.4 综论
第五章 命运
5.1 寿夭
5.2 人鬼
5.3 祸福
5.4 综论
第三部分 人之宜
第六章 边缘人
6.1 疾病
6.2 魔怔
6.3 癫狂
6.4 综论
第七章 赌气
7.1 任性
7.2 压力
7.3 综论
第八章 脸面
8.1 烈性
8.2 丢人
8.3 综论
第九章 想不开
9.1 牛角尖
9.2 没心没肺
9.3 综论
第四部分 国之法
第十章 法义
10.1 纠纷
10.2 青天
10.3 冤枉
10.4 综论
第十一章 造福
11.1 治病
11.2 救人
11.3 革命
11.4 祝福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好日子的一种可能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十年之前就想要读这本书,拖到今日,终于在“三上”时间看完了。过程中屡次摇头叹气,半夜气得睡不着。这篇也不能算是正式的书评,只是一些随感,但短评肯定是写不下了。 首先不能否认,吴飞教授这本书在自杀问题上有开创之功,而且在田野调查上的确花了很多力气。如果我真是十...  

评分

人类是唯一一种有意识自杀的动物,这一行为的背后往往有复杂的心理、社会、文化等因素,因而自杀成为最早受社会学分析的议题之一,涂尔干的《自杀论》几乎是每个社会学者必读的经典。但中国的自杀研究一直非常边缘,直到最近几年,一种特殊的中国式自杀模式(与国外相反,中国...  

评分

十年之前就想要读这本书,拖到今日,终于在“三上”时间看完了。过程中屡次摇头叹气,半夜气得睡不着。这篇也不能算是正式的书评,只是一些随感,但短评肯定是写不下了。 首先不能否认,吴飞教授这本书在自杀问题上有开创之功,而且在田野调查上的确花了很多力气。如果我真是十...  

评分

想了解中国的乡村,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排在首位的必读书。之后,或许就是这本《浮生取义》了吧?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里,这两本书既有人类学的求实精神,又有文化学的价值关怀,是认知思考当今中国乡土的最佳切入点。 关于自杀,在其名著《拯救与逍遥》里,刘小枫先生曾经阐...  

评分

想了解中国的乡村,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排在首位的必读书。之后,或许就是这本《浮生取义》了吧?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里,这两本书既有人类学的求实精神,又有文化学的价值关怀,是认知思考当今中国乡土的最佳切入点。 关于自杀,在其名著《拯救与逍遥》里,刘小枫先生曾经阐...  

用户评价

评分

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什么是“高开低走”,越写到后来越气力不足,涉及到公共政策方面时,观点尤其显得陈腐。适合作为报告文学而非人类学/社会学作品看。书的前半部优于后半部,前半部思路清晰,“道德资本”、“家庭权力游戏”、“礼义”这些概念的解读、分析与应用都非常清楚。但是从“面子”开始就已经解释不清了,刚开始觉得奇怪,因为“面子”作为一个社科概念被广泛研究过,不应该如此,后来发现是作者的问题。作者在梳理解释一个具体情境的时候,思路很清明,各方立场都看得明白,但一旦想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就气力不足。到后来分析鲁迅的《祝福》竟然归结为做人要想获得人格尊严不能太怨天尤人,这也是右的没谁了。作为社科学者,对于农村的家庭观,只有观察,没有批评,甚至还要拥抱一下这种粗糙的“礼”,是蛮严重的一个问题。

评分

作者的观点跟我父亲的基本一致。另,一直执拗地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同一套话语来解读所有的自杀事件,有点呆。

评分

作者算是中国研究自杀问题的大触之一了。他文笔相当不错,这在中国社会学研究者当中算是有优势的。该书主要讲的是自杀这一行为,在家庭和社会的政治博弈当中起到的作用,角度和解析方法十分独特。作者尤其强调,不能用西方分析自杀的理论框架作用于中国的文化环境。结尾处对鲁迅《祥林嫂》的再解析非常精彩。

评分

看过一边倒的热门评论,打一星表明立场:故事讲得索然无味,不如村头唠嗑的老大爷;分析肤浅得离谱,权力游戏、道德资本两个词翻来覆去说;政治立场极端保守,死死抱住核心家庭伦理不放,除了过日子想不到别的活法。

评分

觉得这本书被严重过誉了,不但不觉得看完后对中国式家庭结构,自杀有什么新的见解和感触,反而有种听了一大堆老套又没趣的段子,一个梗翻来覆去用无数次的腻味。讲真这点小打小闹的病态都是苏童萧红刘震云玩剩下的东西,只是作者更擅长用知音体【不想刻薄但看到分数如此之高震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