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论

自杀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法] 埃米尔·涂尔干
出品人:
页数:430
译者:冯韵文
出版时间:1996-12
价格:27.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031233
丛书系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政治法律社会
图书标签:
  • 社会学
  • 涂尔干
  • 自杀论
  • 心理学
  • 社会学经典理论
  • 自杀
  • 心理
  • 社会
  • 哲学
  • 社会学
  • 心理学
  • 犯罪学
  • 思想史
  • 自由主义
  • 理性选择
  • 人类行为
  • 批判理论
  • 社会批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自杀论》是迪氏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它和《社会分工论》内容十分密切,也可以说,它是《社会分工论》的续篇。因为在《社会分工论》的最后一部分已对社会分工而引起的社会病态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所谓自杀,就是“任何由死者自己完成并知道会产生这种结果的某种积极或消极的行动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的死亡”。

作者简介

Emile Durkheim (1858-1917)涂尔干(杜尔克姆、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1858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1879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882年毕业。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1887~1902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1891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1898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1902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目录信息


导论
第一编 非社会因素
第一章 自杀与心理变态
第二章 自杀与正常的心理状态、种族、遗传
第三章 自杀与自然因素
第四章 仿效
第二编 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
第一章 确定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的方法
第二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
第三章 利己主义的自杀(续)
第四章 利他主义的自杀
第五章 反常的自杀
第六章 不同类型自杀的各种形式
第三编 作为一般社会现象的自杀
第一章 自杀的社会因素
第二章 自杀和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三章 实际的结论
附录
一、图一 自杀和酗酒(四幅)
二、图二 法国各县的自杀人数(1887-1891)
三、图三 中欧的自杀情况(根据莫塞利的材料)
四、图四 自杀人数和家庭密度(人口数)
五、图五 自杀和财富
六、各年龄组有配偶者和丧偶者按有无子女分类的自杀人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从5月开始,富士康“跳楼事件”频频发生,一系列的“N连跳”出现在各家新闻媒体的头版,各界人士纷纷将焦点投向这一神秘的全球代工帝国——富士康,企求能够正确的解决方案解除燃眉之急。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并没有道出富士康“跳楼事件”的核心问题所在,因此,作者特此翻阅...  

评分

评分

1988年出版的本子,纸页已然泛黄,翻动之间偶然能见到前人留下的印记,淡漠的铅笔痕迹不知经历了多少时光。345页的厚度,讨论的却是最不轻松的话题;用数字解构现象,用科学剖析死亡,杜尔凯姆的智慧灌注在每一行逻辑清晰的思辨反驳中,冷静得有些残酷的笔,却绽放出睿智与...  

评分

这本书讲叙的三个一般性道理要记住: 一、凭直觉联想或者凭理性最容易判断的原因,往往不是事物的原因本身;如果事情竟然那么容易判断,就要谨慎误入歧途了; 二、社会学中分析社会事实的原因,只能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中去找,舍此无他,否则社会学就失去它存在的学科意义...

评分

[按]这里摘抄的是一些警句式的观点,并不是为了反映本书对自杀原因的论证。作为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涂尔干在19世纪表现出的高度冷静客观看待社会现象的态度令人叹服。 因为宗教社会不是通过交换和彼此服务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世俗联系包含着种种差别并且是以差别为前提的联...  

用户评价

评分

涂老师说独身者是糟粕人口????……

评分

读过三遍:第一遍读的原版,从一个法语使用者的角度,我在作品中看到的是书面法语表达的美丽;第二遍是在我抑郁最严重的时候,从一个面临“自杀”问题的体验者的角度,我在作品中看到的是可能解释我心理状态的描述;第三遍,从一个有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统计学相关背景的研究生角度,我在该作品中看到的是在一个拥有众多变量的panel data后各学科交错的壮观景象。 我想表达的是,通过这三次阅读产生的三种体验,我越来越坚定一个信念: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停止体验,不要拒绝任何一种知识。这不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而是从关照生命的角度,去不断学习。因为每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可能增加一个我看世界的维度,当哪怕很细微的东西在我眼前逐渐丰盈起来,我发自内心地觉得活着是有意思的。

评分

原来社会学是这样研究的……

评分

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评分

三种自杀,利己的,利他的,反常的。利己是以个人主义对抗集体主义,脱离社会(家庭、宗教、政治)的结果;利他类如老年人、军人和宗教狂,其中义务性利他主义自杀是伦理道德绑架,“如果他不自杀,等待的将是比坟墓还要可怕的生活”;反常的自杀多发生于转型期,旧的已去,新的尚未建立,在社会转型,原有社会结构变化的过程中,有的的主动选择、宣战,有的人被动的被强大的离心力甩出去。集体生活能有效减少自杀,而在现代社会,宗教、氏族、行会、阶级的团体力量解散后,原子化的个人被抛于茫茫的生活海洋,困在自己创造的铁笼里,如果说以往的压力来自于外部,那现在的压力更多来自于内部,“敏感的人一生都在越狱,因为他的心就是牢狱”,抑郁、分裂等精神病患为现代人所熟知。我的经验教训是,参加集体生活,用团体的力量抵抗个人脆弱,非常有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