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全面、系统地讲述美学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研究美学理论核心区的前沿课题的学术著作。这本书是作者将近五十年的美学研究成果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本书继承北京大学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的美学传统,立足于中国文化,以“意象”和“体验”为核心,力图融会中西美学的精华,回应21世纪时代的呼唤,最后归结到提升人生境界。作者在书中注重视野的开阔,注重思想的深度和原创性,同时又注重材料的丰富和趣味性,追求文字的清晰、简洁和诗意。
本书不仅适合作为大学生和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朋友们的读物,同时也适合作为各行各业对美学有兴趣的朋友们的读物。读这本书可以获得理论的提升,人生的启示,同时又可以获得情趣的熏陶,审美的享受。
叶朗,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
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艺术学系三个系的系主任,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副主席。
主要著作有《胸中之竹》、《欲罢不能》、《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中国文化读本》(与朱良志合著),以及《现代美学体系》(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总主编)等。
叶朗说美是意象非常有问题,根源在于他的推敲基于文学和美术;他自己应该发现意象论在解释工程学的美感的时候,比较尴尬;叶朗的研究方式非中国传统样式,从文本到文本,从说法到说法,无实证,无层层剥茧的透彻,败作。美即愉悦体验是更有趣的说法,叶先生反复在体验和意象切...
评分曾经背的昏天暗地,对比发现,其实原创性太少,承接宗老和朱老,似乎没有接着讲,没有耳目一新或者兴奋处。似乎用意象这一饱含中国式的理论来沟通中西美学,深感其淡泊,后加上张世英天人合一理论,来打通当下中西哲学,似乎太牵强。总之根李泽厚的系统的深厚的哲学支撑相比,...
评分一直觉得民国时代的学人非常的潇洒,朱光潜和宗白华这两座不论是北大还是中国美学的双峰一直傲视于斯。叶郎是后面美学继承者里的集大成者,他把北大一以贯之的美学本色诸多发挥,《现代美学体系》现在看来还有诸多风采,其实不下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当然影响力还是差了...
评分粗读,讨论的范围很广。
评分一般,学不到什么东西。把意境和胡、海现象学弄到一块儿甚是奇怪。还有支持符号价值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可接受。
评分应试好教材。过于立足中国美学。比较啰嗦。
评分严格的北大美学治学传统,可以从朱光潜、宗白华一路追溯到古代意象理论。仅把美定义为审美意象,仅扣中国传统诗学的遗产(王夫之是引用的重镇),那就相当于给很多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判了死刑,作者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没有任何意蕴,不能使人感兴,根本不成其为艺术。这本书要是译介到西方,估计会成为中国中心论另一话柄。
评分虽然文笔好,但“美是意象”之说非常有问题,根源在于推敲只是基于文学和美术(甚至对文学的讨论也不对路,特别吊诡,远不如罗钢对王国维的系列反思论文延伸出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意象论在解释工程学的美感的时候,比较尴尬。通篇的研究方式非中国传统样式,从文本到文本,从说法到说法,无实证,无层层剥茧的透彻,败作。“美即愉悦体验”是更有趣的说法,叶先生反复在体验和意象切换,但没有彻底抛弃感动他的意象,还不如俄国人一句“美是自由的呼吸”直接有力。我觉得中国的美学研究很奇怪,不地道,哪怕我们中文系没文化,看到你们那些似是而非的错误解读也都想笑。尤其是李泽厚,美的历程错误怎么这么多。不过,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还是为了省事只是把叶的观点转换复述了一下,没有写出自己想写的,唉,这样不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