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的同床異夢

同化的同床異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作者簡介

陳培豐

一九五四年生,日本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社會學畢業、日本語日本文化碩士,東京大學總閤文化研究博士。留學期間曾獲第14屆「時報文學獎」小說甄選首獎。歸國後曾於中央研究院颱灣史研究所及中國文哲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並擔任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係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以及國立師範大學颱灣文化及語言文學所兼任副教授等工作。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歷史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語言思想史,日治時期文化思想史,臺灣文學史以及國語同化政策研究。

編譯者簡介

王興安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

鳳氣至純平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

出版者:麥田
作者:陳培豐
出品人:
頁數:496
译者:王興安
出版時間:2006
價格:NT$52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9861731629
叢書系列:文史颱灣
圖書標籤:
  • 颱灣 
  • 日本 
  • 殖民 
  • 曆史 
  • 身份認同 
  • 近代史 
  • 語言政策 
  • 陳培豐 
  •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本書主要是透過日治時期「同化」教育的分析──有關近代化論述和實際政策內容,以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繼而去探討近代臺灣人認同意識之內涵、特質及意義。

由於掣肘於「國體論」這個近代日本的政治文化,臺灣的國語「同化」教育中含有相當程度的近代性,以及日本獨特的精神文化。而根據「國體論」,臺灣人取得平等待遇的條件取決於「同化」教育的程度。因此為瞭爭取平等待遇,臺灣人以選擇性、自律性的態度積極去接受「同化」中的近代化,應該不是妥協而是一種「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抵殖民。因為如此對應「同化」的方式,必然會壓縮到殖民差別統治的正當性,或動搖到「國體論」。

跳脫齣「漢賊不兩立」的傳統抵抗觀,我們發現臺灣人在日治時期不斷圍繞著近代文明這個議題,與統治者之間產生賦與、接受、希求、拒絕、自立、抑止的複雜互動。在這個互動過程中,統治者被迫不斷的調整其「同化」政策並大量普及教育機構。而在「以接受作為抵抗」的歷程中,臺灣人以機巧的抵抗方式達成瞭近代化。

不過臺灣人利用「同化」教育強烈追求近代文明的態度,相對的淡化瞭其保存或強調傳統文化的意願和形象。而透過如此的抵殖民過程和經驗,所形構齣的漢民族共同體「想像」,成為戰後臺灣人認同意識的特質與基礎。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1 本書跳脫「抗日者/協力者」對立的史觀,建立起「同化於民族/同化於文明」兩種不同路徑,以此剖析日據時期臺灣人面對殖民者的反應。面對強大的、異民族的、近代化的殖民者,日據時代臺灣上層人士有三條路線: 1.認同中華文化,表現為延續私塾教育、組織漢詩文社,不剃髮不易服...  

評分

非常清晰的论文。从“国体论”构想下的对台“同化与文明”的实用教育政策,到后藤等人企图在“国体论”束缚下实现的殖民地式教育政策,再到大正时期因大陆辛亥革命及白话文运动等冲击被迫大力推动的普及教育,此时原有的教育实用性已被用于意识形态灌输的“同化于民族”所取代...

評分

1 本書跳脫「抗日者/協力者」對立的史觀,建立起「同化於民族/同化於文明」兩種不同路徑,以此剖析日據時期臺灣人面對殖民者的反應。面對強大的、異民族的、近代化的殖民者,日據時代臺灣上層人士有三條路線: 1.認同中華文化,表現為延續私塾教育、組織漢詩文社,不剃髮不易服...  

評分

非常清晰的论文。从“国体论”构想下的对台“同化与文明”的实用教育政策,到后藤等人企图在“国体论”束缚下实现的殖民地式教育政策,再到大正时期因大陆辛亥革命及白话文运动等冲击被迫大力推动的普及教育,此时原有的教育实用性已被用于意识形态灌输的“同化于民族”所取代...

評分

非常清晰的论文。从“国体论”构想下的对台“同化与文明”的实用教育政策,到后藤等人企图在“国体论”束缚下实现的殖民地式教育政策,再到大正时期因大陆辛亥革命及白话文运动等冲击被迫大力推动的普及教育,此时原有的教育实用性已被用于意识形态灌输的“同化于民族”所取代...

用戶評價

评分

身處一套完整的同化規訓體製中的颱灣在當時尚且是“同床異夢”,而今卻將殖民遺緒大張旗鼓、藉屍還魂瞭。族群的參差,思想的駁雜,價值中心的分散和不穩定,讓主體性一次一次被建構,又被“去中心”。

评分

還好不是竪排

评分

寫瞭一個梳理卻發不齣來。。。醉瞭。。

评分

駒:日本帝國統治颱灣時主要麵臨的,係將颱灣治愈天皇製國傢之“內”部或“外”部的問題;經過爭論後,日本所建立的殖民體製是一個在“國傢統閤”的層次上排除颱灣人,而在“文化統閤”的層次上卻標榜容納颱灣人的矛盾架構。

评分

同化於民族/同化於文明,“民族”被反省,“文明”卻沒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