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經歷了一些範疇性的轉變:在經學上,否定了過去兩千年的經學傳統,認為它們都是圍繞著一批「偽經」而積累的學問(康有為)。在文化上,充分了解到儒家文化始終存在著一個不安定層(傅斯年)。在道德上,發現過去兩千多年所有的道德教訓,關涉私德者居十分之九以上,而關於公德者不到十分之一(梁啟超)。在政治上,認為過去兩千年是無治狀態(劉師培),國其實不成其為國,因而有建立一個現代「國家」的追求,希望由「皇朝」轉化為「國家」,將「臣民」轉化為「國民」。對專制體制的深刻反省則發現中國沒有「社會」,並認為過去兩千年的政治理論都是「在空架之上層描摹」。除了上述之外,社會上的文化菁英也由傳統的「士大夫」變為「知識分子」。不管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有多少實質的轉變,但至少在思想或理念的層次上這是一個斷裂和跳躍。而這些斷裂或跳躍並不是突然而來的,它們有深遠的文化、學術根源。本書基本上認為從道光以來,中國思想界便進入不安定期,每一種學問都因內外的挑戰,而產生了分子結構的變化。收在這本論文集中的文章,除了都觸及上述種種問題之外,並討論現代學術風格的形成與現代學術社會的建立。
王汎森先生,台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畢業、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院士,獲傑出人才講座(1999-2004),並任教於台大歷史研究所及清大歷史研究所,著有中英文專書數本及學術論文多篇。
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11-05 文/陈嫣婧 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与梁启超率同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要求革新体制,后“百日维新”失败,康梁逃亡海外。时隔16年,孙中山以“三民主义”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统治。大概连康梁都想不到,君主立宪的梦想尚未...
评分读第三编第三节“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想到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故在此记录。 经典诠释学在发展中逐渐分化成两个派别——“求其古”派与“求其是”派。前者是要寻求最古的经典注疏,后者是要寻求最为合理的经典注疏。我初以为,“求其古”派是...
评分王汎森作为学术史学家,自然承袭了余英时的写作风格,这部以晚清民国学术为中心的论文集,着重介绍了晚清汉宋之争、今古之争以及民国后史学转变等问题,他将这些文章分为三辑,通过一系列个案展开对于上述问题的讨论。 第一章《方东树与汉学的衰退》,主要通过论述方东树在《...
评分这本书的第三编“知识分子与学术社群”的建立,与前面两编不同,此编的主人公已经从士大夫转变成知识分子,传统社会士大夫扮演的角色,现代知识分子是否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承担的起?王汎森并没有回答,而是试图回答知识分子是如何在现代社会建构学术社群。众所周知,王汎森是在...
评分在近年有关近代思想史与学术史的研究中,有几个人的研究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台湾学人王汎森先生的著作就是其中之一。收在《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一书里的论文不仅给很难读到王先生大作的大陆读者提供了管中窥豹的机会,更有其作为研究“典范”的意义。 事实上,...
较早期文集,水平参差不齐,有些还满粗糙的
评分台版文字还是不一样
评分很有啓發性啊
评分欸?是我自己标错了还是豆瓣的版本关联错了?
评分談陳寅恪那篇最差,整體而言遠在羅志田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