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偏爱内陆的安全感和思维方式,哲学家日益放弃了对海洋的探寻,转而将它交给了海洋生物学家、探险家和诗人。但是,诗人偶尔会连同精神分析学家一起,将我们带回万物的本源——海洋。
人性、神性、悲剧性、无边的灾难之海与有限的生命,伴随这些主题,读者可以跟随作者在泰勒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荷尔德林、梅尔维尔、伍尔夫、惠特曼、尼采、海德格尔、谢林、费伦齐、弗洛伊德的论述中探寻人类与海洋的复杂关系,揭示我们的冲动、焦虑、死亡和爱。
戴维·法雷尔·克雷尔(David Farrell Krell),1944 年生,美国哲学家,杜肯大学哲学博士,布朗大学德国研究客座教授,德保罗大学荣休教授,曾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地任教,专攻欧陆哲学。曾编辑海德格尔著作《基础写作》(Basic Writings),译有海德格尔的《尼采》(Nietzsche),共著有16 本专著和3 本小说,如《海德格尔与生命哲学》(Daimon Life: Heidegger and Life-Philosophy)、《德里达与动物他者》(Derrida and Our Animal Others)、《棍棒和爱抚》(The Cudgel and the Caress)、《传染:德国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中的性、疾病与死亡》(Contagion: Sexuality, Disease, and Death in German Idealism and Romanticism)、《回忆、怀旧和写作》(Of Memory, Reminiscence, and Writing)等,在哲学、文学、诗歌等领域均有作品。
写下题目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句话:尘归尘,土归土。如果要契合今天的这本书,应该换成,水终将回归大海。大海就是人生的归宿。 这本书严格意义上不算是晦涩的哲学专著,也正因为此,让我觉得很值得被阅读。人们对于水域崇拜的放弃,似乎跟母系崇拜转为父系崇拜有点关系。...
评分写下题目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句话:尘归尘,土归土。如果要契合今天的这本书,应该换成,水终将回归大海。大海就是人生的归宿。 这本书严格意义上不算是晦涩的哲学专著,也正因为此,让我觉得很值得被阅读。人们对于水域崇拜的放弃,似乎跟母系崇拜转为父系崇拜有点关系。...
评分 评分“我们一心渴求, 翱翔于浩瀚无垠, 却总可望不可即, 我们需要忠贞不渝, 无论前途后路,不必去看,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 如同摇曳在海上的扁舟。” 这是《哲思与海》的封面所写,这让读者不禁反思这么多年来对海洋的认知是不是太局限了,当看到那句:“召唤我们的不只未来...
评分写下题目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浮现了一句话:尘归尘,土归土。如果要契合今天的这本书,应该换成,水终将回归大海。大海就是人生的归宿。 这本书严格意义上不算是晦涩的哲学专著,也正因为此,让我觉得很值得被阅读。人们对于水域崇拜的放弃,似乎跟母系崇拜转为父系崇拜有点关系。...
不爱神话传说,甚至,我对什么宙斯那一套都有些反感
评分我们为什么喜欢海洋?
评分人类与海有着长久的、共同的相处经验,与它架构了各种关系。海洋是慷慨的赠予者,也是无情的掠夺者,还是命运堪忧的被侵害者。这些经历的多元性,很难定义人与海洋的准确关系,致力于这项思考的哲学,就是本书的宗旨。作者凭借从古希腊神话以来的海洋文明成果,文学的、神学的、历史的、生殖理论、生物分析诸般种种,解释两者的相异性、相对性和相类性。这些解释有时显得绕口艰涩,总体上,处于一种力求接近和正在接近的过程之中。面对大海的冥思,是有益的。
评分刚开始看真觉得怪异,解构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到生物进化理论到古神话哲学到文学,作者将这些编织在一起,甚至出现了一次黑泽明,是我不曾想到的联系。于是发现内容并不像我们面对封面和宣传文案所假设的浪漫与哲思。大段的尼采费伦齐弗洛伊德,颇有非主流的偏航感觉。大概是这种危险吸引我放下批判几天便看完,感慨最多的是,西方文学如一张大网,捻住一个能提溜出一串,其源头就如托马斯福斯特说的,古希腊罗马神话,柏拉图前后的哲学,圣经,莎士比亚,现代文学再加上精神分析理论和一点点生物分析学。 不过短评长评中,有多少是真的看完才写的?梅尔维尔伍尔夫,同主流解读多么不同有人提及吗? 评论并没让我觉得此书不好。不同,展现未曾看到过的风景,有可探究的深度,便是好的。
评分不爱神话传说,甚至,我对什么宙斯那一套都有些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