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史纲

中国人史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浙江文艺出版社
作者:柏杨
出品人:果麦文化
页数:850
译者:
出版时间:2020-5-15
价格:13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3396089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柏杨
  • 文化
  • 好书,值得一读
  • 思想
  • 自我成长
  • 果麦
  • 个人成长
  • 历史
  • 中国
  • 人物
  • 文明
  • 文化
  • 纪年
  • 典籍
  • 传承
  • 思想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柏杨诞辰100周年纪念版,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亲笔作序,古代史专家权威审校,刘瑜、雷颐、白岩松、倪匡、钱理 群鼎力推荐。

* 人性史观:不为帝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聚焦被历史淹没的普通中国人,讴歌人性,尊重人权。

* 人民视角:大篇幅描写人民群众创造的成果(唐诗、元曲、《红楼梦》等),展示中国文化真正的精华。

* 公元纪年,方便理清历史时间线,不用为繁琐的年号苦恼。

* 中西对照:每章结尾,列出同时期东西方世界对比,在国际视野下,才能更清晰地读懂中国历史。

* 《中国人史纲》直接激发了漫画科普大V“混子曰”创始人二混子创作《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的欲望。

《中国人史纲》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时代讲起,至20世纪初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为终,以100年(一个世纪)为纪年单位,是一部囊括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大历史。

柏杨无意对帝王将相进行虚伪的歌颂,他舍弃所有无谓的帝号、谥号、尊号,把他们拉下神坛,直呼其名,视为普通的中国人去评判。同时,柏杨也把目光聚焦于被历史淹没的普通中国人,他同情劳苦大众、蔑视权贵军阀,以人性和人权作为唯一的立足点。因此,《中国人史纲》是一部有态度、有人情味的中国通史。

我们能从《中国人史纲》中了解到五次影响中国国运的重大转折:

三次大黄金时代(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李世民时期的盛世大唐,入关的满洲人建立的大清王朝)

大分裂时代(大混战的五胡十六国与南北朝)

大黑暗时代(高度集权、闭关锁国、钳制思想的明朝)

正是这五次重大转折,奠定了中国的疆域、文化、价值观、经济结构、社会分层和国际地位。

而通过柏杨的笔触对中国历史进行回顾时,我们也能发现,历史在不断重演,几千年来中国也总是在吃同一种教训: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的四五十年,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

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

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中国走过了五千年,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不屈不挠,正如柏杨所言:

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水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倒。但在浪潮退去后,昂然地仍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永不沉没。

阅读《中国人史纲》,了解中国的过去,再去开创属于我们的黄金时代。

作者简介

柏杨(1920—2008),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留下历史、小说、杂文、通鉴等多部著述,一生主张“只为苍生说人话,不为君王唱赞歌“,用浓烈的笔触书写对中国人的“爱之深,责之切”。

代表作:《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柏杨版资治通鉴》。

其中,《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在九年二十六天的监狱生涯中写下,柏杨在书中表露的对人性的关切、对苦难的同情,让《中国人史纲》在一众中国通史读物中独树一帜,成为经典。

目录信息

编辑说明
《中国人史纲》是柏杨人生的拐点(张香华序)

第1章 历史舞台
一  空中· 马上
二  河流· 湖泊
三  山
四  沙漠· 万里长城
五  城市
六  地理区域
七  演员
第2章 神话时代
一  开天辟地
二  五氏
东西方世界
第3章 传说时代
一  黄帝王朝
二  姬轩辕
三  伊祁放勋与姚重华
东西方世界
第4章 半信史时代
一  公元前二十三世纪
二  公元前二十二世纪
三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四  公元前十九世纪
五  公元前十八世纪
六  商王朝社会形态
七  公元前十七世纪
八  公元前十三世纪
九  公元前十二世纪
一〇 周王朝封建制度
一一 瓶颈危机
一二 公元前十一世纪
一三 公元前十世纪
第5章 信史时代
一  公元前九世纪
东西方世界
第6章 公元前第八世纪
一  周政府的东迁
二  春秋时代
三  周郑交战
四  楚王国
五  卫国新台丑闻
东西方世界
第7章 公元前第七世纪
一  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上)
二  五霸
三  齐国霸权的兴衰
四  晋国长期霸权
五  秦国短期霸权
六  楚王国问鼎事件
东西方世界
第8章 公元前第六世纪
一  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中)
二  楚王国霸权的隐忧
三  鄢陵之役
四  国际和平会议
五  伍子胥鞭尸事件
六  鲁国的“三桓”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9章 公元前第五世纪
一  封国的并吞与逐君杀君(下)
二  中国第一个黄金时代⸺大黄金时代
三  儒家
四  道家· 墨家· 法家
五  诸子百家
六  战国时代
七  晋国的分裂
东西方世界
第10章 公元前第四世纪
一  封国的消失与蜕变
二  吴起与楚王国
三  历史上最大的魔术⸺秦国变法
四  合纵对抗与连横和解
五  齐宋两国的侵略战争
六  三位巨子
东西方世界
第11章 公元前第三世纪
一  东方各国互相缠斗
二  崭新的外交政策⸺远交近攻
三  吕不韦· 韩非
四  六国覆灭
五  辉煌的八十年代
六  嬴政大帝
七  焚书坑儒
八  秦王朝突然瓦解
九  西楚王国昙花一现
一〇 西汉王朝大统一
东西方世界
第12章 公元前第二世纪
一  匈奴汗国崛起沙漠
二  道家思想的实践⸺黄老政治
三  七国之乱
四  儒家思想定于一尊
五  对匈奴汗国的反击
六  张骞通西域
七  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八  汉赋
东西方世界
第13章 公元前第一世纪
一  汉匈两国的和与战
二  司马迁· 路温舒
三  中国疆土的继续扩张
四  匈奴汗国的分裂
五  外戚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14章 第一世纪
一  新王朝与新社会政策
二  二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三  东汉王朝建立
四  匈奴汗国的再分裂
五  班超再通西域
六  羌战
东西方世界
第15章 第二世纪
一  西域的丧失
二  羌战的扩大与惨烈
三  外戚政治的重演
四  士大夫及门第的形成
五  宦官制度
六  中国第一次宦官时代
七  佛教· 道教 · 黄巾
八  三十一年改朝换代混战
东西方世界
第16章 第三世纪
一  赤壁战役
二  三国时代
三  政制· 九品· 清谈
四  晋王朝暂时的统一
五  八王之乱(上)
东西方世界
第17章 第四世纪
一  八王之乱(下)
二  大分裂时代开始
三  三国并立
四  五国并立
五  晋帝国局促一隅
六  北中国的大混战
七  前秦帝国的茁壮
八  淝水战役——历史的命运
九  八国并立
一〇 九国并立
东西方世界
第18章 第五世纪
一  十一国并立
二  短命王国相继灭亡
三  五胡乱华十九国结束
四  南北朝
五  南宋帝国的暴君
六  南齐帝国的暴君
七  北魏帝国迁都与华夏化
八  奇异的寄生集团
九  佛、道二教的发展
东西方世界
第19章 第六世纪
一  南梁帝国的北伐
二  二十年代⸺北魏遍地抗暴
三  北魏帝国的分裂
四  萧衍父子引起的南中国混战
五  北齐、北周倏兴倏灭
六  大分裂时代终结
七  突厥汗国崛起沙漠
东西方世界
中国人史纲(下册)目录:
第20章 第七世纪
一  仁寿宫弑父凶案
二  杨广的大头症
三  十八年改朝换代混战
四  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
五  唐政府的结构
六  教育与科举
七  佛教净化与三教合一
八  中国疆土的再扩张
九  西域征服与西南地区挫败
一〇 东方战争与永久和平
一一 武曌(武则天)⸺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一二 酷吏与酷刑
东西方世界
第21章 第八世纪
一  一连串宫廷政变
二  两洋海上交通
三  商业都市兴起
四  唐王朝社会结构
五  文学发展
六  唐诗
七  五十年代对外挫折
八  安史兵变
九  藩镇割据
一〇 西域的再丧失
一一 和亲政策与回纥汗国
东西方世界
第22章 第九世纪
一  藩镇割据的恶化
二  中国第二次宦官时代
三  朋党——两个政客集团的斗争
四  东南地区的兵变
五  最大一次农民暴动
六  残余烛火上的内斗
东西方世界
第23章 第十世纪
一  小分裂时代——五代十一国
二  辽帝国统一塞北
三  短命政权间的殊死战
四  宋帝国统一中国本部
五  交州的脱离与独立
六  宋辽对抗
东西方世界
第24章 第十一世纪
一  宋辽和解
二  宋帝国立国精神⸺苟且偷安
三  士大夫的乐园
四  教育文化
五  宋词
六  定难战区建立西夏帝国
七  王安石
八  新旧两党的斗争
九  旧党的分裂
一〇 儒家学派的主流⸺理学诞生
东西方世界
第25章 第十二世纪
一  赵佶轻佻
二  金帝国掀起的风暴
三  惨不忍睹的胜利
四  开封的陷落
五  宋政府南迁
六  岳飞之死
七  又一个大头症⸺完颜亮
八  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
九  道学与圣人系统
东西方世界
第26章 第十三世纪
一  韩侂胄北伐与失败
二  蒙古帝国崛起瀚海
三  辽· 花· 西夏相继覆亡
四  金帝国末路
五  福华篇时代
六  宋帝国末路
七  元政府的建立
八  蒙古最后五次征伐
九  中国的都市
一〇 元曲
东西方世界
第27章 第十四世纪
一  蒙古对中国本部的统治
二  汉人激烈反抗
三  明王朝兴起
四  朱元璋的大屠杀
五  人权的蹂躏
六  绝对专制制度的建立
七  大黑暗时代
八  靖难之役
东西方世界
第28章 第十五世纪
一  朱棣的大屠杀
二  中国第一位海上英雄⸺郑和
三  交趾省的设立与永久脱离
四  北方边患
五  中国第三次宦官时代
六  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
七  断头政治
东西方世界
第29章 第十六世纪
一  朱厚照与刘瑾
二  “大礼议”事件
三  断头政治的恶化
四  全国沸腾的民众抗暴
五  倭寇
六  北方边患及和解
七  张居正的改革与惨败
八  第一次保卫朝鲜
九  阳明学派
一〇 三部小说
东西方世界
第30章 第十七世纪
一  断头政治的极致
二  矿监· 税监
三  后金汗国崛起东北
四  清帝国以战迫和
五  朱由校与魏忠贤
六  天崩地裂的农民大暴动
七  朱由检的下场
八  清军入关
九  汉民族的反抗与三藩战役
一〇 中国第三个黄金时代
一一 东南疆土的扩张⸺台湾
一二 东北疆土的扩张⸺《尼布楚条约》
一三 塞北疆土的扩张⸺内蒙古
一四 漠北疆土的扩张⸺外蒙古
东西方世界
第31章 第十八世纪
一  喇嘛教与西藏
二  西南疆土的扩张⸺西藏
三  中西部疆土的扩张⸺青海
四  准噶尔的覆亡与种族屠灭
五  西北疆土的扩张⸺新疆
六  清政府的民族政策
七  朝鲜· 琉球· 安南
八  缅甸· 尼泊尔· 暹罗
九  藩属外的进贡国
一〇 华侨
一一 文字狱
一二 大黑暗的反扑
一三 官逼民反(上)
一四 最伟大的一部小说⸺《红楼梦》
东西方世界
第32章 第十九世纪
一  官逼民反(下)
二  中国与西洋的畸形关系
三  英国势力的东进
四  鸦片战争
五  巨变
六  太平天国
七  捻军· 回部抗暴
八  英法联军
九  俄国攫取九十八万方公里疆土
一〇 新疆的脱离与收复
一一 俄国再攫取六十三万方公里疆土
一二 中法越南战争
一三 自强运动
一四 第二次保卫朝鲜
一五 中日甲午战争
一六 中国失败的原因
一七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一八 义和团
一九 八国联军
东西方世界_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从不同于我们在学校教育的所知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历史。 播扬对一个王朝好坏的评价标准: 1 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疆土; 2 是否用儒术治国,在柏扬的眼中儒术是中国的毒瘤; 3 政治是否清明; 缺点:对历史不是如数家常的人可能有一点不习惯。 1 我们习惯以帝号来指称一个帝王,这...  

评分

文/宝木笑 “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 1968年到1977年间的柏杨先生,显然没心情咀嚼品味布洛赫的这段话。《绿岛小夜曲》里唱:...  

评分

不光是因为它文字生动,而是对比着西方世界看起来那是一个过瘾,而且柏杨老师对书的把握也是十分到位的,该繁就繁,该简就简,而且我最喜欢他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连串蜕化过程的分析,深刻啊,深刻,也许是因为我一直比较浅薄吧:)我看的是很早的版本,估计是文革后的刚引进的,而且在序里...  

评分

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吕思勉。 柏杨先生,在狱中9年创作的《中国人史纲》语言平实,思辨性极强。书中有批判也有颂扬。坚持的标准是国家民族和人道人权,不掩饰污点,犹如美国历史不掩饰吊人树一样,同时也展示出中国对全世界全人类...  

评分

看完张荫麟没有写完的《中国史纲》和陈舜臣的《中华历史风云录》,再捧起这本柏杨的中国史,才充分理解了张在《中国史纲》序言中谈到一个史学家写历史的首要考虑的问题 1.选什么素材进入史书?? 2.为什么说这些素材重要,重要的原因有那几种?? 显然,柏杨在狱中写历史书时...  

用户评价

评分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在写作手法上挺有意思的,作者略带戏谑又饱含深情的笔调谱写的历史,提纲挈领,见解独到,史地政经内容全面,入门和进阶的好书。

评分

怎么说,都是一部有态度的中国通史,有人味。

评分

怎么说,都是一部有态度的中国通史,有人味。

评分

首先这并不是中国人的历史,不是社会文化民族史,而是一部有偏见、充满黑暗的历史,从这部书可以看出柏杨的历史立场和学术水平,我觉得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史观,不要看这部书,甚至如果你想要一部通识类型的历史作品,上下五千年都要比它合适,总之,我觉得这是一部糟糕的历史书,立场、结构、见识、记述都有问题,比如张居正,甚至改革措施都没有列举全,最重要的财政赋税改革几乎没有提及,对甲午海战的失败原因总觉得也有不如无…总之很糟…

评分

以前一直不喜欢读历史书,觉得枯燥无味。但是这本书却让我爱不释手。柏杨先生叙述历史的形式客观而自然,始终散发着独立的思想意识,书写历史如果能摆脱任何阶级利益的束缚,那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