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道夫·冯·耶林(1818—1892),十九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新功利主义(目的)法学派的创始人。本书是他在1872年所做的一场有关“为权利而斗争”的报告的基础上,修改和扩充完成的一部法学著作。在本书中,耶林指出,所有的权利都面临着被侵犯、被抑制的危险,因为权利人主张的利益常常与否定其利益主张的他人的利益相对抗,所以权利的前提就在于时刻准备着去主张权利,要实现权利,就必须时刻准备着为权利而斗争。耶林在文中雄辩地批评了萨维尼所认为的“法的形成同语言的形成一样,是在无意识之中,自发自然形成的,既无任何角逐,亦无任何斗争”这一观点。本书可谓法律史上不朽的名著,它以深刻的思想鼓舞民众的权利观念和斗争意识。
耶林(1818-1892),19世纪西欧最伟大的法学家,也是新功利主义(目的)法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不仅对西欧,而且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郑永流,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的法学经典著作往往有两大特点,一是简洁却含义丰富的语言,二是澎湃于字里行间的激情。 相形之下,耶林的这本书在第二点上尤为突出。他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时空,跨越大陆与海洋,在一百多年间,鼓荡起无数个法律人的心灵。 不赘评,以下是文章摘要。 ...
评分一向喜欢文字的自己,第一遍,我是将它作为文艺作品来读的,实在是无法理解它为什么会成为法学的经典名著。只因为它的文字优美隽永,并充溢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只因为遣词造句的精美,使人心旷神怡?但研读之后,就不这样幼稚的认为了,其严密的逻辑和精深的法理分析,更使人如...
评分为了做一只接得住飞盘的好汪,研一的时候把老郑翻译的书都找来看了,嗯,然后现在忘的差不多了= = 但真的,我认真的看了豆瓣上有关老郑翻译德国法学著作的所有评论,然后兴冲冲地在他office hour的时候跑去给他讲:老师,豆瓣上很多读者认为你翻译的不好咧,简直就不像在说人话...
评分先简单地概括一下耶林这一篇演讲的内容。 首先是总体地阐述其主旨,即斗争与权利(Recht)是不可分的。耶林认为,斗争是法权地概念的要素,如果没有对不法的抵抗,则法权自身将被否定。值得一提的是,耶林是这样解释Retch这个词的,“这个词是在双重意义上被使用的,即客观...
评分呼吁教育部推荐这本书几乎没什么指望,他们只会推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读物。但作为法学院的老师请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法学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向学生们推荐这本书。与其讲那些自己都不相信的社会主义法治,还不如让学生多读读名著,我大学毕业后扔了很多教...
为权利(Recht)而斗争!
评分为个人权利斗争,就是为他的人格而斗争。
评分法权经由斗争获得的,抵抗不法是义务,是权利人对自己的义务,抵抗是道德的自我维护命令,是权利人对集体的义务。人道德存在的条件是权利。不法有意不法引起道德痛苦。侵害某个生存条件比遭主义的回击。权利是个人道德的生存条件,主张它是对个人道德的自我维护。敏感性即感到权利受到痛苦的能力,行动力即对侵权予以拒绝的勇气与决心,是健全的是非感。主张受侵害的权利是一种自我维护人格行为,是权利者对自己的义务。制定法的权威和尊严得以维护理想利益 还是交往生活固有秩序之安全非常现实实际利益。权利规则一是不容忍不法,二是不为不法。捍卫权利人被攻击的权利,不仅是对自己的义务,还是对集体的义务。为权利而斗争同时是为制定法而斗争。足以长时间内使其他人免遭他所经历法的暴力。一个民族道德力量和是非感与其对外政治权利相适应。—摘抄
评分与张肇桐译本(1902年11月上海文明编译印书局初版)对读。包括此本译者在内的数人,都说1901年《译书汇编》杂志刊登过章宗祥所译第一二章,但我只在该刊第1,3,4期的目录上看到,正文全无。据法学史介绍,本书是“实行法学”派的开山之作,其中对“权利”和“利益”的辨析,“疼痛感”和“权利起源”关系的论证,“抗争”价值的揭示,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法学进程。而从东西思想史上看,本书通过日本中介进入中文世界,恐怕隐伏着一条少有人注意的“耶林-加藤弘之-梁启超-鲁迅”的思想脉络。
评分很难不让人想起不久前一阵风似的所谓“斗争精神”,不禁讶异于同一个可能略具褒义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下竟能产生如此对立的意涵。为权利而斗争已超越了权利本身,而成为一种义务。放弃斗争的权利则不啻于对权利的背叛。只不过当利维坦堵死为权利而斗争的所有出口后,路又在何方呢?毕竟,没有人比他们更懂如何为权力而斗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