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同的道,從前有不同的道,現在有不同的道,將來還有不同的道。重要的問題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這些不同的道之間怎樣呼應,怎樣交流,怎樣鬥爭。你要是堅持說,哲學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體係,那我不得不說,哲學已經死瞭。
哲學,尤其今天的哲學,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嚮下愚宣教。我們之所求,首先不是讓彆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個人想要的是,認真思考,認真錶述這些思考,召喚愛思考的人來一道思考。
陳嘉映,1952年生,先後任教北京大學哲學係、華東師範大學哲學係,現為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特聘教授。
著有《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存在與時間〉讀本》《無法還原的象》《從感覺開始》《旅行人信劄》《哲學•科學•常識》《說理》《白鷗三十載》《價值的理由》《簡明語言哲學》《何為良好生活》等;譯有《存在與時間》《哲學研究》《哲學中的語言學》《感覺與可感物》《哲學與倫理學的限度》等。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自選集”,對談坐而論道,采訪答疑解惑,一貫風格,輕鬆,陳是寬容的導師。一個很冷的知識點:2011年時,陳的小孩9歲
评分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我們不必刻意去體現什麼中國性,如果它在,它就在我們身上,它就體現在漢語裏,體現在我們所做的事情中。如果你身上活著中國特有的文化內容,你盡管做你的問題,生長齣來的東西將是所謂哲學的中國方式。”
评分在以訪談與對話構築的輕鬆氛圍裏,持反否一脈的哲思精神(存在主義和語言哲學),攜八十年代的曆史餘溫,走齣“普遍主義”的深度約束,張揚“未來之思”的價值趨嚮(關聯性對整體性的替代、崇尚對話的意義),將思想體驗與“哲學的日常”(邏輯性)和“日常的哲學”(現實性)相互碰撞打磨,努力擺脫“端著”的姿勢,漸次地顯現齣一種思想的真誠。無論“不確定性”如何“不確定”,反思(意味著不斷地轉型)終將是哲學一以貫之的重要“底色”,在愈發“孤獨”的時代,亦將繼續“高山流水,自有知音”,且能綿綿不絕……
评分世上有種種可能的生活,其中隻有一種是我選擇的,或者是我被拋入的,但我並不是被封閉在這種生活裏麵,我有所領悟地過著這對我唯一的生活。各種生活富有意義,當然不見得在於我從這種生活撈夠瞭好處。它富有意義,蠻可以是因為它富有創造性,蠻可以是因為它為彆人帶來好處…修道士過著清心寡欲的生活並因此而幸福,這跟朝鮮民眾的幸福感不同,不是因為他看不見修道院之外的燈紅酒綠,好像他一旦有瞭彆種生活的可能就會立刻去過彆一種生活…
评分讀陳老師的文章,就是那種極富智慧的長者將他幾十年人生的思考娓娓道來的感覺。深刻、現實,同時告訴你,要認清哲學的局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