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唯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唯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
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
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陈嘉映,1952年生,先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
著有《海德格尔哲学概论》《〈存在与时间〉读本》《无法还原的象》《从感觉开始》《旅行人信札》《哲学•科学•常识》《说理》《白鸥三十载》《价值的理由》《简明语言哲学》《何为良好生活》等;译有《存在与时间》《哲学研究》《哲学中的语言学》《感觉与可感物》《哲学与伦理学的限度》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年少读书求知的往事,在陈嘉映很多作品里都描述过,但是我还是很喜欢读,里面有一股精气神,非常锐利和骄傲,而后才足以化作我们现在看到的温和坦荡。一个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能够有一段发奋苦读的经历,是足以快慰平生的,仿佛这之后的读书生涯都不过是青年时代的余韵。比较重要的篇章都排在了前面,政治态度方面的“走出唯一真理观”是我近些年的态度,另外和周濂讨论“行之于途而应于心”的篇章,也涉及到我最近比较困惑和思索的问题,也即制度德性和个人德行之间的关系,两者到底是必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通俗说,就是有好的社会制度才会有好的个人生活吗)还是个体的伦理实践可以超越所处的具体制度德性,毕竟好的制度并不必然保障个体的良好生活,有没有可能反而会减低个体心性上的努力?我会选择后者。
评分所谓耐读的书,就是可以逐字逐句地反复读好多遍。
评分世上有种种可能的生活,其中只有一种是我选择的,或者是我被抛入的,但我并不是被封闭在这种生活里面,我有所领悟地过着这对我唯一的生活。各种生活富有意义,当然不见得在于我从这种生活捞够了好处。它富有意义,蛮可以是因为它富有创造性,蛮可以是因为它为别人带来好处…修道士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并因此而幸福,这跟朝鲜民众的幸福感不同,不是因为他看不见修道院之外的灯红酒绿,好像他一旦有了别种生活的可能就会立刻去过别一种生活…
评分所谓耐读的书,就是可以逐字逐句地反复读好多遍。
评分思之诚·说理·不追求唯一的求真;酣畅淋漓的两天,痛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