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山水·漁樵

曆史·山水·漁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趙汀陽
出品人:
頁數:165
译者:
出版時間:2019-11
價格:38.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10806665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趙汀陽
  • 中國哲學
  • 哲學
  • 【思想學術史】
  • 曆史
  • 2019
  • 隨筆
  • *三聯@北京*
  • 曆史
  • 山水
  • 漁樵
  • 人文
  • 自然
  • 文化
  • 哲思
  • 古典
  • 意境
  • 靜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這本新作由三篇長文構成,分彆是《曆史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漁樵為何論古話不休》。作者是以一種“哲學與詩”的方式來論述他的曆史哲學以及他對中國文明的基本理解:中國文明的精神基因是曆史,曆史即是中國人的信仰,這是中國文化與其他宗教文明最大的不同之處。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密碼或關鍵意象是:曆史、山水、漁樵。

著者簡介

趙汀陽,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代錶作有《論可能生活》(1994)、《天下體係:世界製度哲學導論》(2005)、《壞世界研究:作為第一哲學的政治哲學》(2009)、《第一哲學的支點》(2013)、《天下的當代性:世界秩序的實踐與想象》(2016)、《惠此中國:作為一個神性概念的中國》(2016)、《四種分叉》(2017)等。

圖書目錄

前言:一個實驗性的文本
曆史為本的精神世界
曆史何以為本?
意義鏈和問題鏈
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
可經驗的超越性
山水與鄰近意象的相關性
山水與社會的距離
漁樵為何論古話不休?
漁樵何人?
漁樵的話題
永無定論的曆史哲學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在“渔樵象释”一文中,张文江先生以渔樵作为中国哲学家之“象”,这意味着一个深度哲学问题,由此可通达另一些重要概念,尤其是历史和山水。在此,我准备把历史、山水和渔樵作为哲学概念加以分析,以求理解一个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何以建构其超越性。 1、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

評分

在“渔樵象释”一文中,张文江先生以渔樵作为中国哲学家之“象”,这意味着一个深度哲学问题,由此可通达另一些重要概念,尤其是历史和山水。在此,我准备把历史、山水和渔樵作为哲学概念加以分析,以求理解一个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何以建构其超越性。 1、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

評分

在“渔樵象释”一文中,张文江先生以渔樵作为中国哲学家之“象”,这意味着一个深度哲学问题,由此可通达另一些重要概念,尤其是历史和山水。在此,我准备把历史、山水和渔樵作为哲学概念加以分析,以求理解一个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何以建构其超越性。 1、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

評分

在“渔樵象释”一文中,张文江先生以渔樵作为中国哲学家之“象”,这意味着一个深度哲学问题,由此可通达另一些重要概念,尤其是历史和山水。在此,我准备把历史、山水和渔樵作为哲学概念加以分析,以求理解一个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何以建构其超越性。 1、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

評分

在“渔樵象释”一文中,张文江先生以渔樵作为中国哲学家之“象”,这意味着一个深度哲学问题,由此可通达另一些重要概念,尤其是历史和山水。在此,我准备把历史、山水和渔樵作为哲学概念加以分析,以求理解一个以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何以建构其超越性。 1、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 ...

用戶評價

评分

作者的“任性”之作,沒有用概念去解析構建的漁樵史學,而是通過一種情感抒發式的隨筆問題去勾勒一種沒有定論而充滿可能性的史學方式,這種史學似乎也是一種詩學。大體思路還是通過形而上的思想層開齣生活的可能性,在曆史與自然、有限與無限之間勾連一種形而上與形而下交織的曆史之道與曆史故事。可惜這種曆史理論的實際層麵還是在漁樵一章遇到瞭睏難,介紹漁樵其人、漁樵史學之方法,由此介紹它的無定論、問題意識與問題化,缺沒能在實際層麵解決漁樵到底是如何言說的,這種無窮的言說未能指嚮一條曆史之道,這是本書遇到的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難題。不過從個人的角度,我還是很喜歡這種順意的文體,畢竟嚴肅的曆史哲學太多,“作”纔蘊含瞭更多可能性。

评分

前麵第一部分關於曆史的敘說刷新瞭我的曆史觀,將曆史的有限放置在時間的無限中,又以有限包容無限,用瞭博爾赫斯“時間的分叉”,為時間擴展齣空間,立意新穎。如果說第二部分將山水意象理解為曆史之道還說得過去的話,第三部分講述漁樵真的有點勉強,感覺立論和論證都有點牽強,文人漁樵和勞動者漁樵這裏還有點道理,但後來講到漁樵耕讀對應燧人氏、伏羲氏等以尋求漁樵哲學的本源,到後麵漁樵的話題這部分,都沒有很好地說明漁樵訴說曆史之道的方法論,感覺像是下個結論找材料。

评分

值得重讀的書。漁樵這個話題,用哲學語言去講,還是比較奇怪。不過,在這樣一個時代,山水畫也好,民間故事也好,幾乎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退場瞭,於是,彆扭的言說,也是以逆為順,給人一種不得不然的親切感。比起“話不休”,我更感興趣的是,“休”瞭的是什麼?那些沒有“話”的是什麼?

评分

書寫的方式比較糟糕,似乎與李澤厚相似,愛發明一些詞匯。在我看來,曆史的功用是提供瞭一些經驗(即可能性)為參考,而人是在過往經驗的基礎之上展開自己的想象與創造的。想象與創造並非經驗本身,但總是以此為基礎。在此,曆史同時激發和限製瞭想象力。將“仁”理解為“立意成為人的意誌”是錯誤的。把“己所不欲”等視為仁的原則也是錯誤的,因為“己所不欲”隻是“仁之方”,而非仁的定義或本質。漁樵我傾嚮於認為是置身事外的曆史的賞鑒者,當我們在讀《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們所做的正是漁樵所做的事。這種視角有其優勢,但未必更加高明,且過於高高在上。對此《三國演義》也有諷刺:“書生輕議塚中人,塚中笑爾書生氣!”

评分

作為一個“實驗性的文本”,這本書提齣漁樵對曆史的言說和演繹沒有定論,所以能夠藉助於無限的言語,讓曆史永遠活在語言中,進而“象徵性”地呼應無窮的時間。在實踐層麵,漁樵需要藉助於超越曆史的自然山水,從靜止的視角看待曆史和人事變遷,通過不斷的言語談論,讓過往延續到當下。作為中介,山水之“象”具有“可經驗的超越性”,這也是漁樵意嚮能夠連接形而上和新而下的關鍵。可是“意嚮”在何種程度上是真實的?怎樣的曆史人物纔符閤書中“漁樵意嚮”?作者避開瞭對於“真實”的探討,而是提齣曆史的真相和想象共同構成瞭一個曆史世界,在一個文明當中形成連續的“問題鏈和意義鏈”。中華文化中的漁樵形象可以追溯到伏羲和燧人氏,他們是自力更生的原始漁樵,也是技術和製度的開創者。在這個意義上相比較,未躬耕的孔子確實算是“述而不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