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本书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张曼菱,女,汉族。云南人。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改编成电影《青春祭》。
1982年毕业进入天津作协,作家“一级”。1989年到海南投身影视业,自创公司。1998年由云南省委“人才引进”返回故乡。
近十余年来,致力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资源的抢救与整理、传播。其影视作品及书籍有:《西南联大启示录》《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以及在线产品“西南联大访谈数据
库”等;为当代人认识与研究“西南联大”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主要著作有:回忆录《中国布衣》《北大回忆》,评论集《曼菱说“红楼”》等。
学校意义 其学校的成立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代表了在动荡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师生是背负着民族复兴的希望的。他们的成绩向世人证明那个年代培养的学生是有家国担当的,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西南联大短短九年间在学生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教会做学问的方法和态度。民主、自由、开放...
评分读这本书之前,看了很多评论,说写的多好,看的多心潮澎湃。也就买来看。然而我以为的也只能是我以为的。怎么说呢,这本书是让我了解了西南联大,让我对这段不知晓的历史有了认识与了解。然而,客观来说,我个人认为本书的作者有点矫情。书中几次说道文人不应相轻,然而,全书...
评分 评分其实读《西南联大行思录》,对我来说是浪费时间。我是断断续续读的,而这本书也是东一句西一句,不成系统,所以读了也等于没读。 对于那段历史,我其实是很感兴趣的,不敢说读过很多类似的书,起码也不止三五本,当然有些跟联大联系多些,有些少一些,但如果算上联大出来的人所...
评分“先生”、龙云、美国飞行员。老联大人就这种见识,真是白活了。堆砌史料和采访,和岳南的水有的一拼。254页南京大屠杀照片写成“进入北平”,是个历史盲可见。有行无思,光记录而无教训。191龙云真好。511陈省身:师生平起平坐的,随意聊。414任继愈的讲话有水平。
评分令人敬仰的时代,令人尊敬的大师们。与纪录片《先生》配读更佳。
评分单就其史料的丰富,可见用心。看了后有太多感慨,不论教育学习,为人处事,都能从先辈身上学到许多许多。其中自由民主教育之风令人艳羡,身为一名学生,这么多年竟未能明了自己究竟学了些什么,失败。
评分那个时代的学生和老师真好,好无芥蒂,我用心教,你诚心跟学!虽战乱阻碍,但是很清楚自己要什么!没有迷失,只有向上!
评分这是一本打开那个战火纷飞时代的文人学者的精神大门的书,让自己怀念激情岁月时的人文精神和不断思考当下文化教育建设。 8⭐半 ,是一本值得读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