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张曼菱十余年来浸润于西南联大的成果。其间,作者走访海峡两岸的西南联大老校友,亲身接触、交谈,拍摄出电视纪录片数部,积累案头笔记、文献等一手材料不计其数,甚至不乏独家所有。作者寻访西南联大老校友,目的在于寻访“西南联大精神”——在中西合璧下,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有“独立人格,自由精神”的人文精神。本书用文学化的语言进行纪实性的描述,人物访谈时的讲话穿插其中,章法上也化整为零。在一个个小专题内,可见出西南联大人活生生的精神面貌,和对国家、民族的赤诚与担当,更可见出作者对当下文化教育建设的思考与忧虑。从“西南联大”到今天,历史的精神就在“行”与“思”之间跳动,对那激情岁月与美好人格的怀念向往,跃然纸上。
张曼菱,女,汉族。云南人。
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发表处女作《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后改编成电影《青春祭》。
1982年毕业进入天津作协,作家“一级”。1989年到海南投身影视业,自创公司。1998年由云南省委“人才引进”返回故乡。
近十余年来,致力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历史资源的抢救与整理、传播。其影视作品及书籍有:《西南联大启示录》《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以及在线产品“西南联大访谈数据
库”等;为当代人认识与研究“西南联大”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
主要著作有:回忆录《中国布衣》《北大回忆》,评论集《曼菱说“红楼”》等。
西南联大之精神令人敬佩,其学风让我们学生向往。这本书把这段历史详尽写出来,比写好更宝贵。主观情感的宣泄喧宾夺主,总是说现在的大学如何,学者如何。 看《西南联大行思录》,需要保持自己的想法,这本书不全是精华,但其中让人学到的,让人感动的依然很多。 我们憧憬西南...
评分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大校歌 “为何我的眼里饱...
评分《巨流河》读到邦媛正在上大学,看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贤者治学,学生苦读的风貌。感受到了信仰力量之巨大,真能让人在山河破碎中,以一人之力负隅前行。由此想到了现在的大学,恐怕少有人知自己究竟为何而读书学习。白岩松说,读了《西南联大行思路》才知道读书的意义...
评分实话实说,这是一本粗糙的书。文法、语言、结构、细节都乏善可陈,张曼菱女士出身北大中文系,笔下的功力实在让人不敢恭维。但这也是一本让我读后想要提笔写感受的书,那段尘封的历史令我感动,书中的讲述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感动源于那一代(几代)知识分子的梦想。日寇入侵,...
评分「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评分三分不能再多了。真的不行。
评分教育是灵性和理性的产物, 而不是生产车间式的流程。
评分我承认是因为我没读过什么好的大学,所以每每读到大学也大师也,而潸然泪下。一是羡慕那年的那群人有机会瞻仰大师风采,二是自卑于自己并没有什么接触这知识的机会。教授也许并没有真正的教会了学生什么知识,但是身体力行教导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比如我至今都在感谢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对于我爱看书和抄写作用很大。一个人在年轻时候遇到一个名师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每个明珠都不会被蒙尘是多幸福的事。西南联大,成功涌现出那么多大家名人,其中有一条就是自由,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意志,自由的选择,可以换专业,可以选择去参军,可以回来…估计创造,而不是一味的模仿。这都是现在教育所缺失的。大学是打开你社会观人生观以及你开放视野的平台。你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思考问题,试问如此你不努力,多对不起那个年代的那份热爱
评分虽然都出自真人之口,是那段时间的见证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者的叙述有点乱,同一件事能由几个人口中说出,而且加入作者的主观臆断很多,前面读者还可以,越往后越没有耐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