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流放制度的溯源之作!
探寻影响现代俄国民族心灵乃至历史未来的流放之地!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丹尼尔·比尔运用19世纪的新闻报道、官方报告和俄国小说,为读者呈现出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性及其囚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的命运。
☆近代俄国史上诸多大人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 宁都有流放西伯利亚经历,流放制 度如何塑造近代俄罗斯民族的心灵以及影响俄国历史的命运?
☆2017年坎迪尔历史奖大奖作品,入围2017年沃尔夫森历史奖、2017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和2017年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被评为《泰晤士报》、《旁观者》、《BBC历史》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内容简介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
⊙媒体&名人推荐
☆表述精湛,扣人心弦……全书生动描述了种种关于罪与罚、赎罪、爱和可怖暴力的惊人与悲伤故事。书中人物包括专制者、杀人者、卖淫者、英雄。这是一部绝妙的佳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我们很难去想象这个在沙皇统治时期地狱般的西伯利亚刑罚殖民地。这部历史著作描绘了一幅生动、恐怖的图景……该书极其引人入胜,富于真实事例和逸闻轶事。
——大卫·阿罗诺维奇,《泰晤士报》
☆关于沙皇统治时期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杰出新历史著作……令人信服地将西伯利亚置于19世纪俄国乃至欧洲历史的中心。
——《经济学人》
☆采用了大量资料……这些丰富的材料,造就了这部有着细微细节的历史著作……它把“西伯利亚”这个名字的可怕之处变得如此生动、如此清晰。
——《纽约时报书评》
丹尼尔·比尔(Daniel Beer),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高级讲师。他是《变革中的俄国:人文科学和自由主义现代性的命运,1880—1930年》(Renovating Russia: The Human Sciences and the Fate of Liberal Modernity, 1880–1930)一书的作者。
16世纪末,俄国冒险家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率领队伍翻过乌拉尔山,开始了俄国向西伯利亚的扩张,俄国人的层层推进是势不可挡的,到了17世纪中后期,几乎已经完全占领了西伯利亚。随着俄国的目光转向了东方,他们惊奇的发现无论是皮毛生意、贵金属开采,还是定居农业,西伯利...
评分16世纪末,俄国冒险家叶尔马克·季莫费耶维奇率领队伍翻过乌拉尔山,开始了俄国向西伯利亚的扩张,俄国人的层层推进是势不可挡的,到了17世纪中后期,几乎已经完全占领了西伯利亚。随着俄国的目光转向了东方,他们惊奇的发现无论是皮毛生意、贵金属开采,还是定居农业,西伯利...
评分惩戒和刑罚是将人打入无以复加的深渊,还是将人拯救出绵绵无尽的苦海。死屋给出了答案。 400年间,沙皇太急切想把流放作为其拓荒的工具,而忽略了人性的存在。以惩戒之名,将无数流放者拖入深渊。惩戒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工具手段。如果无法让人成为更好的人,那惩戒也是软弱无...
评分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责任编辑:饶家荣 2018年度的“坎迪尔历史奖(Cundill History Prize)”近日在加拿大东部城市蒙特利尔揭晓,作为“坎迪尔奖”年度盛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上一年度的大奖获得者受邀在麦吉尔大学进行演讲。讲座于当地时间11月14日晚举行,免费向公众开放。今...
评分作为布尔什维克党巩固自己的合法性和使十月革命获得认可的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在20世纪20和30年代,国家级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纪念革命前的美化政治犯和牺牲精神的书籍。回忆录、历史研究和档案文件建立了一套沙皇压迫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振奋家谱,这套家谱将苏维埃势力的胜利表现为与暴政进行斗争的高潮。西伯利亚流放的历史成为一个联系俄国的新统治者与19世纪60年代众多的杰出激进分子(如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19世纪20年代的十二月党人的重要纽带。前政治苦役犯协会在1921年成立,并开始出版《苦役与流放》杂志,该杂志致力于记录政治流放者和苦役犯的经历。然而,就在布尔什维克党人强调西伯利亚流放者的牺牲和沙皇俄国的暴政时,他们将自己的对手、持异见者和旧制度的残余势力投入了劳改营,其规模可能会超出沙皇刑罚管理人员的想象。
评分再次感叹下外国学者真的是太会写书了,严谨而不失文采,作为一本对制度的考察,把这一制度的源起、变迁与终结,制度参与者的身份、能动与评价,以及制度的上层设计与实际运转都毫无遗漏地做了审视,却又把这一系列的面向与情节化的叙事毫无滞涩地结合在一起,在客观性与可读性上达到了精妙的平衡。
评分理性冷寂的叙述口吻,丝毫不高深艰涩,西伯利亚这座大型开放式牢狱,三百多年惩罚与殖民交织的历史,最洗刷认知的是一直以来以爱与牺牲著称的十二月党人的妻子,有被刻意浪漫化嫌疑,也许这段史实真正充满悲情而浪漫色彩的是:被淹没与扼杀的诉求却在西伯利亚得到了新生,社会差异得以消弭,他们用有限的资金建立微型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发展教育研究等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关键力量,带着镣铐实现爱国主义与共和的理想,成就了新的社会形式的雏形;稍感遗憾的是句号划在尼古拉二世,布罗茨基或是阿赫玛托娃之子他们流放情况如涉及的话,正可与前几章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作家相应,当然红色一章也确实属于需要另起一行论述的话题了
评分俄国流放制度的溯源之作! 探寻影响现代俄国民族心灵乃至历史未来的流放之地!
评分1.整个流放史呈现的仍是俄罗斯文化中的两面性,有罪之人被逐出欧洲部分,来到荒凉的亚洲,但随后亚洲部分又变成了希望所在,于是原本的放逐失去了意义;2.在这个过程中,刑罚的部分始终在“展示”与“隐藏”之间摇摆,为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的理论提供了现实支撑。原本标榜仁慈,同时又可以拓荒,从而一石二鸟的流放制度,最后却成了积累天怒人怨的火药桶;3.政治犯们以死抗争,换来流放制度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欧洲其他国家开始拒绝俄国方面的引渡要求,因此得到保护的人物当中包括了列宁和约瑟夫·斯大林;4.再然后,到西伯利亚流放制度随着沙皇俄国的终结而消亡,一些老布尔什维克得到了比较沙皇监狱和苏维埃监狱的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