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國流放製度的溯源之作!
探尋影響現代俄國民族心靈乃至曆史未來的流放之地!
☉編輯推薦
☆本書作者丹尼爾·比爾運用19世紀的新聞報道、官方報告和俄國小說,為讀者呈現齣瞭西伯利亞流放製度的殘酷性及其囚犯悲劇性又鼓舞人心的命運。
☆近代俄國史上諸多大人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 寜都有流放西伯利亞經曆,流放製 度如何塑造近代俄羅斯民族的心靈以及影響俄國曆史的命運?
☆2017年坎迪爾曆史奬大奬作品,入圍2017年沃爾夫森曆史奬、2017年普希金俄語圖書奬和2017年朗曼-今日曆史圖書奬,被評為《泰晤士報》、《旁觀者》、《BBC曆史》和《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年度圖書。
⊙內容簡介
西伯利亞被稱為“沒有屋頂的大監獄”。從19世紀初到俄國革命,沙皇政權將超過100萬名囚犯及其傢人流放到烏拉爾山以東的西伯利亞。本書生動刻畫瞭普通罪犯和政治激進分子、農奴製和村莊政治的受害者、追隨丈夫和父親的妻子與孩子的曆史,以及逃犯和賞金獵人的曆史。
本書啓用瞭俄羅斯歐洲部分和西伯利亞檔案館中大量此前不為人知的一手資料,講述瞭沙皇俄國奮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罰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亞對現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響。
⊙媒體&名人推薦
☆錶述精湛,扣人心弦……全書生動描述瞭種種關於罪與罰、贖罪、愛和可怖暴力的驚人與悲傷故事。書中人物包括專製者、殺人者、賣淫者、英雄。這是一部絕妙的佳作。
——西濛·塞巴格·濛蒂菲奧裏
☆我們很難去想象這個在沙皇統治時期地獄般的西伯利亞刑罰殖民地。這部曆史著作描繪瞭一幅生動、恐怖的圖景……該書極其引人入勝,富於真實事例和逸聞軼事。
——大衛·阿羅諾維奇,《泰晤士報》
☆關於沙皇統治時期西伯利亞流放製度的傑齣新曆史著作……令人信服地將西伯利亞置於19世紀俄國乃至歐洲曆史的中心。
——《經濟學人》
☆采用瞭大量資料……這些豐富的材料,造就瞭這部有著細微細節的曆史著作……它把“西伯利亞”這個名字的可怕之處變得如此生動、如此清晰。
——《紐約時報書評》
丹尼爾·比爾(Daniel Beer),英國倫敦大學皇傢霍洛威學院高級講師。他是《變革中的俄國:人文科學和自由主義現代性的命運,1880—1930年》(Renovating Russia: The Human Sciences and the Fate of Liberal Modernity, 1880–1930)一書的作者。
本书从历史,从制度,从经济,从监狱的细节,从沙俄政权最后的结局,全方位多角度,说明了流放制度的非人性,残忍,注定失败,简直就是沙俄政权落后腐朽的集中体现。但是,读者们如果多思考一下,把目光镜头拉远一点,会发现上述观点,只是把许多读者先入为主的预设观点,用一...
評分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责任编辑:饶家荣 2018年度的“坎迪尔历史奖(Cundill History Prize)”近日在加拿大东部城市蒙特利尔揭晓,作为“坎迪尔奖”年度盛会的一个重要环节,上一年度的大奖获得者受邀在麦吉尔大学进行演讲。讲座于当地时间11月14日晚举行,免费向公众开放。今...
評分 評分極為精彩的史書,沒想到黑暗的沙皇專製曆史中也有如此令人驚異之處。人們對基本人權的捍衛與製度的反思,十二黨人持續的理想追求,最後竟能扭轉權力意誌的作用,加速瞭流放製度的瓦解和沙皇統治的終結,這樣的故事已在我們的大陸不再耳聞。我們同樣沒有的是給曆史畫像的作品,可怖的製度之下,仍有這些文豪如契訶夫、陀思妥耶夫、赫爾岑、托爾斯泰提筆書寫,嘆服這個民族的靈魂太高貴偉大。書中涉及的製度起源、製度對經濟發展的阻礙、矛盾疊生而繼續順從官僚習慣苟延殘喘的探討,也引人入勝,可以為鑒。
评分西伯利亞一直讓我感到荒涼寒冷,但近來我卻越發捉摸不透其復雜。單一個庫頁島,在日本文獻裏是一個敘事,在中國這邊又是一個敘事,而在本書中又近於契訶夫筆下的世界。可能在本書中農民、原住民隻是背景,宗教、戰爭隻是點綴,但到瞭彆處西伯利亞的流放者也可能隻被一筆帶過。在同一片土地上曆史是個多麵體,大傢各自瞻仰著它的側麵。本書描述式的筆法可以給不諳俄文的讀者一個細密的鳥瞰。由於幾乎每個段落都設瞭注釋,所以也可以給研究性讀者提供索引,作者多用Siberia and the Exile System,轉寫的俄文文獻是乾貨。讀完較注意的是俄國沙皇的傢長製以及西伯利亞惡劣環境和流放製度下男女扭麯的世界觀和行事。當然作者整體行文框架下,俄國沙皇對殖民與流放手段利用的失敗以及道德的反噬可能更會使威權政府下的人民長思。
评分理性冷寂的敘述口吻,絲毫不高深艱澀,西伯利亞這座大型開放式牢獄,三百多年懲罰與殖民交織的曆史,最洗刷認知的是一直以來以愛與犧牲著稱的十二月黨人的妻子,有被刻意浪漫化嫌疑,也許這段史實真正充滿悲情而浪漫色彩的是:被淹沒與扼殺的訴求卻在西伯利亞得到瞭新生,社會差異得以消弭,他們用有限的資金建立微型的社會保障製度,還發展教育研究等成為推動當地發展的關鍵力量,帶著鐐銬實現愛國主義與共和的理想,成就瞭新的社會形式的雛形;稍感遺憾的是句號劃在尼古拉二世,布羅茨基或是阿赫瑪托娃之子他們流放情況如涉及的話,正可與前幾章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等作傢相應,當然紅色一章也確實屬於需要另起一行論述的話題瞭
评分俄國流放製度的溯源之作! 探尋影響現代俄國民族心靈乃至曆史未來的流放之地!
评分沙皇俄國緩慢臃腫的政治體製給瞭流放者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尚有尊嚴和思想的機會,而繼承瞭製度慣性和強化瞭國傢機器與思想控製的後來者則將這種自由在精神和肉體兩方麵消滅的乾乾淨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