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意义

汉语的意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童庆生
出品人:
页数:448
译者:
出版时间:2019-1
价格:5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62864
丛书系列:“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汉语
  • 文学研究
  • 语言文字学
  • 童庆生
  • 语言
  • 汉语的意义
  • 比较文学
  • 汉语
  • 意义
  • 语言学
  • 文化
  • 表达
  • 语义
  • 文字
  • 阅读
  • 理解
  • 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对汉语的认识构成了西方现代知识的一部分。本书从世界文学的思想谱系出发,论述了语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主要考察西方汉语观形成、发展、传播和扩散的过程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尤其重点关注它在西方思想史内部的承续,以及对现代中国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影响。通过将西方汉语观与中国语言文字改革运动联系在一起,作者发掘了现代语言思想和知识话语体系之间的联系,说明中国语言改革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孤立的、完全本土化的社会实践,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现象。汉语成为西方现代学术与现代中国文化之间接触的纽带和媒介,这就是“汉语的意义”。

作者简介

童庆生 伦敦大学英国文学博士、英国科学院-国王学院(伦敦)博士后、哈佛-燕京研究员,曾任香港大学英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双聘教授,“百人计划”学科带头人,香港大学英文学院荣誉教授。研究领域:英国文学、世界文学,著作、编著(合编)八种。

目录信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语文学、世界文学和人文科学
1. 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
2. 帕斯卡尔·卡萨诺瓦(Pascale Casanova)
3. 佛朗哥·莫瑞蒂(Franco Moretti)
4. “世界文学共和国”与“世界公民”
5. 人文科学和语文学(Philology)
6. 奥尔巴赫:语文学和世界文学
第三章 普世主义的政治:大众语、“原始语言”和汉语
1. 民族、现代性和罗曼语
2. 白话、大众语和民族文学
3. 罗曼司传奇和现代文学
4. 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分离还是统一?
5. “原始语言”的迷思
第四章 人造通用语、比较语文学和西方汉语观的形成
1. 传教士的发明
2. 完美的理性和不完美的语言
3. 语言乌托邦的回响:“基本英语”和世界语
4. 汉语形象的转变
5. “印欧语系”之谜和比较语文学
6. 世界的语文学:帝国主义和神秘主义
第五章 自我东方主义和汉语的命运
1. 传教士和汉语改革
2. 比较语文学和中国知识分子
3. 自我东方主义:想象和创造
4. 红色的语文想象:拉丁新文字
第六章 旅行的观念:重复、误读和传播
1. “剽窃”还是自我建构?
2. “误读”和想象:跨文化理解的伦理
3. 汉语观的美学:一个未结束的故事
4. 作为“事件”的汉语观
第七章 走向共同的文学
1. 奥尔巴赫:“个别的”和“普遍的”
2. 范式的转变:白话、小说和世界文学
3. 共同的文学之路
4. “世界”的“文学”
后记
附录一 威廉·琼斯,“第三次年会演讲”
附录二 弗里德里希·冯·施勒格尔,“论印度语言”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沈卫荣先生在《把整个世界作为异乡的人是完美的》(《文汇学人》,2019年8月23日)一文中,对拙作《汉语的意义》中有关奥尔巴赫《语文学和世界文学》一段雨果引文的翻译和理解提出了批评。文中写道:“童先生将文中最后一句话,即‘对一位想赢得对世界的正确的爱的人来说,它也...  

评分

出生于德国萨克森的圣维克多的雨果(Hugo of Saint Victor,1096—1141)是12世纪前半叶欧洲的一位天主教教士,生平不显,以文章名世。他的《知识论》(Didascalicon or On the Study of Reading)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世纪欧洲艺术指南,书中有不少文辞隽永、意味深长的箴言式...  

评分

出生于德国萨克森的圣维克多的雨果(Hugo of Saint Victor,1096—1141)是12世纪前半叶欧洲的一位天主教教士,生平不显,以文章名世。他的《知识论》(Didascalicon or On the Study of Reading)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中世纪欧洲艺术指南,书中有不少文辞隽永、意味深长的箴言式...  

评分

沈卫荣先生在《把整个世界作为异乡的人是完美的》(《文汇学人》,2019年8月23日)一文中,对拙作《汉语的意义》中有关奥尔巴赫《语文学和世界文学》一段雨果引文的翻译和理解提出了批评。文中写道:“童先生将文中最后一句话,即‘对一位想赢得对世界的正确的爱的人来说,它也...  

评分

沈卫荣先生在《把整个世界作为异乡的人是完美的》(《文汇学人》,2019年8月23日)一文中,对拙作《汉语的意义》中有关奥尔巴赫《语文学和世界文学》一段雨果引文的翻译和理解提出了批评。文中写道:“童先生将文中最后一句话,即‘对一位想赢得对世界的正确的爱的人来说,它也...  

用户评价

评分

3.5 无论萨义德理论还是作者对奥尔巴赫的分析都未必是解决所述主题的好途径。感觉当个人读书笔记好一点吧,无论汉语观、比较语言学史还是国语运动都没深入,只是叙述旧的教科叙述,当然可以由于东西原来是分在不同领域的,组合起来也算个新意了。不过组合还比较生硬。另外很多语文学上的点其实和宗教史、哲学史什么的有很大关系,应该点到。其实这个题目要驾驭是困难的,特别像作者这种只做一个语种的,感觉走具体案例深挖的路子才容易成有效研究。而且西方汉语观的主题是适合与其他文明语言做比较研究的,这样找模式会透彻。

评分

有大野心的书,福柯谱系学和萨伊德的secular humanism还有奥尔巴赫的语义学背景下对世界文学的召唤, 汉语的意义一是作为知识传播和观念旅行的例证,另一层恐怕是从西方汉语观形成和旅行的故事出发追求狭隘民族观念之外的世界性。

评分

有大野心的书,福柯谱系学和萨伊德的secular humanism还有奥尔巴赫的语义学背景下对世界文学的召唤, 汉语的意义一是作为知识传播和观念旅行的例证,另一层恐怕是从西方汉语观形成和旅行的故事出发追求狭隘民族观念之外的世界性。

评分

【藏书阁打卡】 一二三章稍显复杂,却是为后文铺垫。第四章后变清晰:利玛窦对汉语的论述成为西方想象汉语的来源,影响了十七世纪人造通用语的设想(宗教情怀-工具理性)。在贝蒂笔下,汉语的“缺陷”与中国民族的缺陷有关。琼斯提出的“印欧语系”假说被当成真理,施勒格尔认为汉语“初级”。这些汉语观被传教士带回中国,在第五章达到此书“高潮”,汉语因此进行改革,产生白话文运动。白话文运动与早期现代欧洲遵循相同的语言政治逻辑。西方的东方主义造成了傅斯年等海归的自我东方主义(崇拜西方语文学、认同西方汉语观),反过来影响了汉语。第六章继续福柯、萨义德式反思,问题意识很强!第七章回到世界文学。 总之,从语文学切入而由西方汉语观论世界文学,“抓手”确实妙。奥尔巴赫、福柯、萨义德迷弟无疑。 Ps:作者很喜欢用“范式”啊!

评分

说来惭愧,我对语言学认识有限,只能从世界文学的角度理解这部著作。最大的惊喜自然是窥见知识整合的路径——借助语文学,借助汉语,作者打通语言学与文学的努力尝试和打通中与西的视野情怀贯穿其间;作者的阐发与论述恐怕算不上游刃有余,却使观点和内容始终向纵深处延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