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通论》是王家范先生的经典之作,以他执教“中国通史”课程的讲义为基础写就,讨论范围覆盖直到今天为止的全部中国历史,既勾勒轮廓、阐释整体,也包含对百年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情结”的特殊关注。王家范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对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呈现自己所理解的“中国通史”。
全书分前编、后编、续编三部分。前编围绕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进行纵横交错的专题探讨;后编意在回顾和反思“通史”撰写的百年经历;续编收入初版后十年所写相关文章,如《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
王家范 1938年生,江苏昆山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2018年获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之学术贡献奖。
1957年夏秋之交,投考华东师大,从此定居丽娃园。自1962年起执教中国通史,持续四十六年。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主攻中国社会经济史,侧重明清时段与江南地区,于史学认识论与方法论也多有探索。著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家与史学》《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明清江南史丛稿》等,另有《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结构试析》《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中国社会史学科建设刍议》《当代新儒家价值定位》等论文百余篇。
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很多种,以时间脉络治史,以门类专题治史,但长期以来关于中国通史的教学之道难有突破性进展,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家范先生潜心二十年研究通史之法写就《中国历史通论》一书。 关于中国通史中“通”这一概念,王国维先生最先提出:“上焉者意与境...
评分王家范爷爷一再说,六十以前写不出好书。(当年章门高弟黄侃就说五十之前不著书,结果:黄季刚,1886-1935。可见这类话,是要窥得几许天命之人才敢说的。)到六十二岁上,王爷爷拿出了这本《中国历史通论》,果然是出手不凡。 揭示中国历史特性,大抵不离两大板块,一...
评分王家范爷爷一再说,六十以前写不出好书。(当年章门高弟黄侃就说五十之前不著书,结果:黄季刚,1886-1935。可见这类话,是要窥得几许天命之人才敢说的。)到六十二岁上,王爷爷拿出了这本《中国历史通论》,果然是出手不凡。 揭示中国历史特性,大抵不离两大板块,一...
评分正在拜读,比较长,喜欢的点: 1、对于“窠臼”十分警惕,对于我来说有不小的启发性(不过可能对于历史专业的人来说,有些观点也可能是“旧”的,我不是专业人士,也很难跟进学界最新研究成果,此处只说说对我个人的启发); 2、行文中补充了许多可供延伸阅读的内容。 个人阅读...
评分王家范爷爷一再说,六十以前写不出好书。(当年章门高弟黄侃就说五十之前不著书,结果:黄季刚,1886-1935。可见这类话,是要窥得几许天命之人才敢说的。)到六十二岁上,王爷爷拿出了这本《中国历史通论》,果然是出手不凡。 揭示中国历史特性,大抵不离两大板块,一...
极好,历史学家视角为何中国至始至终无法摆脱轮回命运,无法持续辉煌。
评分大部分通史作品只是注重历史知识的输出,王家范先生这本经典通论作品则侧重史学理念的输出,加强学生对史学通贯性质与整体诠释的反思与理解,仍然是专业史学入门教育的必备读物。
评分经典再版,感谢出版社。 集中精神,读了这本书的上编,形成了一点结合自己看法的纸质版笔记。 王师的学风、人品值得敬仰学习。 具体内容方面,大部分都认同,小部分待确认。 关于明朝经济,与李晓鹏的《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2》看法相当不同。自己对这方面理解不深,单从论证的严密性和参考文献的靠谱程度看,王师明显超出很多。 下遍中有一篇评论《白银帝国》的文字,读完感觉颇为偏颇而论证不足,先入为主的嫌疑很大。再次证明,即使是大师,也没有可能精通很多方面——在绝对真理面前,大师们也是小学生。
评分比较有年代感的一本书。要破除西方模式化套用,破除发展路径迷思,实质对标寻找的还是中国欠缺的东西。概念框架没太大变化。各编中,经济部分水平最高,传统特色下的官商勾结,政治一体化社会对商业的戕害,论述得最好。下笔常携风雷,有风格。唯反复提及黄仁宇许倬云,格调不高。
评分比较有年代感的一本书。要破除西方模式化套用,破除发展路径迷思,实质对标寻找的还是中国欠缺的东西。概念框架没太大变化。各编中,经济部分水平最高,传统特色下的官商勾结,政治一体化社会对商业的戕害,论述得最好。下笔常携风雷,有风格。唯反复提及黄仁宇许倬云,格调不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