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葡萄》是一部饱含着愤怒的长篇小说,是斯坦贝克最著名的作品,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小说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恐慌时期中部各州农民破产、逃荒的故事,反映了惊心动魄的社会斗争图景,书名中的“愤怒”一词便是对导致人们贫困的不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强烈抗议。
小说对农民困苦遭遇的真实描写,以及作者所流露的真挚同情和无比愤慨,在我国读者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作者生动自然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证明了斯坦贝克是以德莱塞等为代表的美国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位重要的继承者。
《愤怒的葡萄》首版于1939年,获得当年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次年的普利策奖,对斯坦贝克最终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贡献最大。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美国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生共创作27部作品,代表作包括《煎饼坪》(1935)、《人鼠之间》(1937)、《小红马》(1937)、《愤怒的葡萄》(1939)、《罐头厂街》(1945)、《伊甸园之东》(1952)、《我们不满的冬天》(1961)等。其中《愤怒的葡萄》还获得。
斯坦贝克既是文学大师,也是最受美国民众喜爱的畅销作家之一,迄今为止其作品累计销售近一亿册,其中超过半数是《愤怒的葡萄》《人鼠之间》这两部代表作。
斯坦贝克的作品多描写底层的社会大众,替穷苦人说话,为被压迫者申辩,展现他们广阔壮丽的生活图景,刻画他们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人性光辉——善良、富有同情心,以及为生存而奋斗的勇气。
只是说我像耶稣一样疲惫了,我像他一样想迷糊论文,我像他一样走到荒野里去,连帐篷都没有。我夜里仰天看着星星,早晨我坐着看太阳出来,中午我从小山上望着起伏的原野:傍晚我就眼睁睁地看着太阳落下去。有时候,我像往常一样祷告。不过我不明白是向谁祷告,为什么祷告。我...
评分记得当年看肖申克的救赎时,印象最深的,是摩根弗里曼在监狱的楼上喝着啤酒,夕阳笼罩在他的周围,他啜了口酒说,“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昨日看完愤怒的葡萄,就突然想起了这句话。 在梦里画的最大的饼,是加利福...
评分愤怒是不断积攒的。 在一次举家逃迁的过程,老人停格,新生儿却未生。 葡萄,一串上挂满了几十颗,像是命运共同体,吮着同一经脉,却难逃外在现实。 皮薄,难逃风餐雨宿;饱满,时刻坚信不移。 从这本书上,我们学着一份坚韧,一份乱世的乐观。 前段时间,一位同学自杀,不知道...
评分昨日读罢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一种哀伤的情绪环绕着我。 先人垦荒得到了土地;遇到灾荒,就向银行借款;还不上钱,土地变成与银行共有;再还不上,土地变成银行所有,他们成了银行的佃农;银行使用了拖拉机,他们从此没有了家;几十万人奔向宣传中的西部乐土---加利...
评分我觉得我可能老了。一是欣赏或者是沉浸在其语言的魅力里可能也跟翻译有关,二是觉得长篇小说没有刺激我神经的点,不像俄罗斯小说那种翻开就想哭,还是干脆给我一本人类学社会学吧,现在看小说都觉得写的啰里八嗦的。
评分全书呈现出一种无边际的苍凉感,但也能读出作者对农民的满腔同情。葡萄与农民形成互喻,这种恰到好处的形容却愈发令人心生恻隐: “他们眼中流露出巨大的挫折,他们眼中射出怒火,越来越猛烈的怒火。在他们心中,愤怒的葡萄开始滋长,越来越茂盛。愤怒的葡萄即将遍布大地,如野火燎原。” 葡萄是软弱无能的,过剩之后被弃之不顾,自生自灭,肆意腐烂。 有如采摘葡萄的农人,被地主抛弃,流离失所,流浪到加州去寻找不切实际的梦,一路上饱受欺压,风餐露宿,一辈子吃尽了别人三生的苦,却只能压抑自己心中的无明业火,继续流浪。
评分粗略比较了一下,翻译还是上海译文版的语感好一点,但是这个版本的装帧加分了。
评分绝对的经典,最后连老妈这么坚强的女人都快崩溃了,最后的结尾让人心悸不已
评分约翰·斯坦贝克的作品一向都致力于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到最广大贫苦百姓身上。《人鼠之间》《罐头厂街》中都满满饱含心酸的泪水。《愤怒的葡萄》作为对斯坦贝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助力最大的小说,以一场席卷俄克拉荷马乡间的沙尘暴开始讲起,故事中那些遭受天灾将田地蹂躏彻底的男人们纵然心中满是愤怒,也不曾放弃希望,就像海明威笔下空手而归的老人一般,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